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开示

问道南师 | 现代人为什么还要读古诗?(BBC纪录片让杜甫在英国火了)

时间:2020-04-20  来源: 南怀瑾东方讲堂  作者:

近日,BBC悄悄干了一件大事疫情笼罩下的英国,BBC悄悄上线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主角不是莎士比亚,而是我们的诗圣“杜甫”,片中他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是西方有史以来第一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

 
为了让在家隔离、饱受疫情焦虑的民众真正对杜甫作品产生共鸣,BBC这次动了真格。
 
 
该片由BBC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迈克尔·伍德执导,他沿着杜甫留下的足迹——从少年居住地河南,云游过的山东、河北,至客居十年的长安,再到孤寂漂泊的蜀中和湖南——进行了朝圣之旅。

 

 

 

 
伊恩·麦克莱恩用莎剧腔朗读杜甫
 
该片的另一个亮点,是以《指环王》中的“甘道夫”一角而为大众熟知的英国演员伊恩·麦克莱恩的参演,这位英国国宝级影帝用优美的莎士比亚腔朗诵诠释了《壮游》《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15首杜诗。
 

 

在这部纪录片中,BBC对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给予了极大的认可,称中国的诗歌传统早于荷马史诗,唐玄宗治下的中国处于“文化最辉煌的时代、诗歌最伟大的时代”,“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文明像中国那样优雅、有文化”。 
 
 

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说:“我们不仅有但丁,有莎士比亚,还有杜甫。这些诗人界定了何为伟大的诗歌。” 

 

既然,英国人都开始读杜甫了,我们还在等什么?下面听听南怀瑾先生精彩讲述——现代人为什么还要读古诗?

 

 
01

 

读诗的目的,并不是专搞文学当一个诗人,而是有更深层的道理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在文学的境界上,有一个演变发展的程序,大体的情形,是所谓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到了清朝,我认为是对联,尤其像中兴名将曾国藩、左宗棠这班人把对联发展到了最高点。我们中国几千年文学形态的演变,大概是如此...

 

我曾经对学生说,你教化学的,如配合文学手法来教,会比较成功。科学本身很枯燥,所以最好把它讲得有趣味,比如对一个公式,先不要讲公式,讲别的有趣的,最后再说明这个有趣的事,跟某一公式的原理是一样的,听的人就可以贯通。结果有几个学生用这个方法教,的确很成功。但现在中国文学正在剧变当中,还找不出一个法则来。

 

至于诗过去我们读书,没有人不是在小学(不是现代的小学)就开始学诗的。每一个人都会作诗,不过是不是一个诗人,是另一个问题。有人问为什么我们对诗的教育这样重视,这是个大问题。下面第二篇《为政》里就有一个要点,说明这个道理。一般人通常认为,作诗就是无病呻吟,变成诗匠。从前也有人打趣这种诗,所谓“关门闭户掩柴扉”,关门就是闭户,闭户也是关门,掩柴扉还是关门。平仄很对,韵脚也对,但是把它凑拢来,一点道理都没有。这就是无病呻吟,这样的文学,实在有问题,都变成“关门闭户掩柴扉”了...

 

这里孔子对子贡说的话,点出了诗的道理是什么。作诗学诗的人,并不光是想当一个诗人,否则当诗人就要被骂“如何放屁在高墙”。所以诗的目的,并不是专搞文学,其中所含的道理非常重要。

 

关于诗的文化,孔子在下一篇说了,在这里他告诉子贡,读了诗,并不是教你变成一个酸溜溜的书呆子,一定要“告诸往而知来者”。岂但作诗,我们读历史也是一样,我们为什么读历史?现在大学里的历史系、历史研究所的研读历史,虽然拿到好成绩,但对做人做事,一点用处都没有。我们中国人过去读历史,主张要学以致用,它的精神就是“告诸往而知来者”,懂了过去就要知道未来,这也就是诗的精神。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点击图片购买
 
02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读诗可以化解胸中的烦闷苦恼,涵养自己的性情

 

中国人为什么提倡诗和礼?儒家何以对诗的教育看得这么重要?因为人生就有痛苦,尤其是搞政治、搞社会工作的人,经常人与人之间有接触、有痛苦、有烦恼。尤其中国人,拼命讲究道德修养,修养不到家,痛苦就更深了。

 

我经常告诉同学们,英雄与圣贤的分别:“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从事政治碰到人生的烦恼,西方人就付诸宗教;中国过去不专谈宗教,人人有诗的修养,诗的情感就是宗教的情感,不管有什么无法化解的烦恼,自己作两句诗,就发泄了,把情感发挥了。同时诗的修养就是艺术的修养,一个为政的人,必须具备诗人的情感、诗人的修养。

 

我们看历史就知道,过去的大臣,不管文官武将,退朝以后回到家中,拿起笔,字一写,书一读,诗一诵,把胸中所有的烦闷都解决了。不像现在的人,上桌子打麻将或跳舞去了。这种修养和以前的修养不同了,也差远了。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我劝大家学金融的要多学文学,最好每天抽时间学一点,少去应酬,听说现在北京应酬一餐可以吃到一万块,我们觉得很好笑,这种生活我们年轻时都经历过了,可是自己没有人生宗旨是很可怜的。

 

我们当年读书不像你们现在这样,从书本上硬记下来,记了没有用,没有进去。我们小时候是用朗诵的,虽然意思不完全懂,背下来以后一辈子忘不了,随便到哪个时候碰到哪件事,读过的那些东西就从里头翻滚出来。所以自己办公也有好处,一个人坐在书房,鼻子里就哼出来了,这个朗诵有方法的。我这是劝你们金融界的朋友最好接触一下文学,不要再钻研科学或哲学了,再搞思考,脑子会崩溃的,走文学的路子可以调整自己的感情。

 

刚才前面提过,现在的时代,大家对国际的情势、整个社会环境、个人的前途以及手边的事业等,都很茫然。世上众人追求的往往只有两个东西,一是权力,一是金钱,也就是古人讲的名利跟权势。你们现在玩弄金钱,又兼带一点权力,在政治上则是玩弄权力兼带金钱,都是这两样。权力和金钱,就是这两个东西困住了自己...

 

我今天提到,希望大家搞金融的回去多读书,最好学一点文学,文学中这一些诗词歌赋里头有很多指导人生方向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可惜你们现在没有办法读书了,一天被工作及应酬塞满,尤其应酬比工作还累,这样下来自己一点时间都没有,等到想抽一点时间研究一下东西,那也同刘克庄一样,“饮酣鼻息如雷,谁信被闹钟吵醒了”,时间又没有了。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东方出版社

 

 
点击图片购买
 
03

 

文学、哲学、历史、政治四样东西是连在一起的,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一讲文学,我有一句话:文化的基础在文学,文学的基础在诗词。 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政治、中国的经济都在这个里头,中国人的文化是文哲不分,文化跟哲学不能分开,根本没有单独的哲学,不像西方人单独地分科。中国的文人,文章诗词里头太多的哲学了,文哲不分。同时,文史不分,一个哲学家应该懂历史,历史跟哲学、文学,三位一体,不分家的。再一个,文政不分,一个大政治家,又是哲学家、文学家。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漫谈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

 

中国史上,凡是一个大政治家,都是大诗人、大文学家,我常和同学们说,过去人家说我们中国没有哲学,现在知道中国不但有哲学,几乎没有人有资格去研究。因为我们是文哲不分,中国的文学家就是哲学家,哲学家就是文学家,要了解中国哲学思想,必须把中国五千年所有的书都读遍了。西方的学问是专门的,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生理学就是生理学,过去中国人做学问要样样懂一点,中国书包括的内容这样多,哪一本没有哲学?哪一样不是哲学?尤其文学更要懂了,甚至样样要懂,才能谈哲学。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要讲中国哲学,没有一个单独成立的系统,所以大家学中国哲学史,是个很笑话的事;因为中国哲学和文学、历史、政治四样东西是连在一起的。

 

第一是文哲不分,文学家都是哲学家,一个中国哲学家,要想懂哲学,先要懂《诗经》与《易经》。《诗经》里头都是哲学,文哲素来不分,他不像西方哲学家、科学家、诗人,都是独立的。其次是文史不分,文学家同历史家不分的;再其次是文政也不分,一个大文豪,往往又是大政治家,也是史学家。这个政治不是讲普通主观的政治,而是同人生实际做人做事分不开的。所以文哲、文政、文史,都分不开的,通通连着。

 

其实中国的哲学早就有了,譬如我们随便举一句文学上有名的,像隋唐之间的一首诗《春江花月夜》,这一篇长歌长诗,充满了哲学问题。最有名的两句:“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比你先有鸡呀先有蛋,好多了。管它鸡呀,蛋呀,我们中国人把鸡炖起来,加一点香菇很好吃,哪有时间问你先有鸡先有蛋!

 

可是碰到这个文学境界,“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个味道,比先有鸡先有蛋有意思多了。

 

——《庄子諵譁》东方出版社

 

 
点击图片购买

 

 

 
点击图片购买
 
欢迎扫描二维码,加入
敦众文化南粉微信群,
我们一起问道南师365天。
 
 

抖音搜索“敦众文化”或打开抖音app扫码即可关注

 
640(8).jpg 640(8).jpg


  上一篇: 谷雨 | 南师:谷雨耕种正当时,事业有成之道亦是如此!

  下一篇: 南怀瑾先生:真正的智慧是什么?得了智慧干什么?

...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