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了解南师 > 南怀瑾先生侧记
南怀瑾先生侧记(七)
---南怀瑾先生侧记


重整中国文化断层的宏图大业

——南怀瑾大师在全球推动儿童读经运动

魏承恩整理

一九九七年八月,金温铁路全线铺通。国父孙中山80年前的梦想、温州和周围16县1500万父老的期盼终于实现了。这条铁路全长251公里,有隧道35公里,沿线地形复杂,施工艰难。从申请报批到竣工,总共投资近30亿人民币,费时10年。南怀瑾大师在依靠民间力量,完成这一艰巨的铁路工程后,又提出新的目标:重整中国文化断层,推动儿童读经运动。按照他的想法,这一比金温铁路更为艰巨的文化工程,也只有依靠民间的力量来完成。

 

一、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南怀瑾大师为什么要推动儿童读经运动?这首先基于他对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出现断层的深刻危机感。无论是在著作中、讲堂上,还是在与学生或友人的言谈中,南老师都表达了对民族文化发展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我们只要看看犹太人就知道。自摩西出埃及,到现在二、三千年来,犹太人在世界上始终是第一等人。在几千年以后的现在又重新建国。犹太人几千年来的教育,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始终保存他自己的文化。可是世界上的人忽视了这一点,尤其我们中国人更不注意。

南老师无限感慨地说:“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如今却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这是因为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后,经济、科技和军事等许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和侵略。一些知识分子寻找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结果把账算到了文化传统的头上。他们以为是旧的文化、特别是孔子的儒家学说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拖累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五四”运动时的一班人,为了使中国走向现代化,提出打倒“孔家店”,推翻旧文化。可是,他们分不清什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经过几千年考验积累起来的精华,什么是后来人穿凿附会、肆意曲解,加进去的糟粕,结果就把精华与糟粕一起抛弃,就像倒洗澡水把小孩一起倒掉了。旧文化推翻了,新的中国文化是什么,并没有建立起来,就这样把中国文化传统拦腰砍断。

他们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教育,提倡接受新的教育。传统教育以人格的养成为贯彻始终的精神。新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于开启国民知识和普及教育的效果,的确迥非前代可比,但知识并非就是学问。人格的养成和国家民族文化的传承,并非有了知识就能成功。我们现在的教育大体上都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并没有真正顾及到国家民族承先启后的百年大计。现在的教科书变得只学语言,没有文化。小孩子上学读的是“小猫叫,小狗跳,猫叫狗跳好热闹”,没有任何文化内涵。这种教育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造成的流弊与祸害是很大的。这一代的中国人变得没有文化根基,文化断层很严重。

南老师多次意味深长地说: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只会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模仿。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其实,中国经过几千年考验形成的文化如果丢弃,绝对是人类的巨大损失。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对人类进步都有巨大的积极意义。现在,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已出现很多社会病。这些社会问题依靠西方文化本身已很难克服。很多有识之士反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从东方文明中寻找解决的办法。而我们中国人反而妄自菲薄,看不起自己的文化,月亮也是西方的圆,这不是开放,而是浅薄。

 

二、寄希望于儿童,寄希望于未来

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大陆到台湾,从美国到香港,南怀瑾大师漂泊天涯,但一直苦心孤诣地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在奔走、在呼号。近年来,南老师更强调文化重建要从儿童抓起。他说,“像我们这个年龄层,七、八十岁的人快要死光了,将来要想靠我们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把国家民族文化保存下来是几乎不可能的了。”而从三、四十岁的人,从小就没有打好中国文化的基础,不中不西,不今不古,很难担当复兴民族文化的重任。这一代没有办法了,只有寄希望于儿童,寄希望于未来。趁我们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老一辈还在,极力培养下一代,把中国文化的薪火传下去,使得命如悬丝、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得以保存,进而发扬光大。南老师经常动情地说:“我是看不到小树成长的那一天了,但我相信,小树是一定会成长起来的。”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宝贵的文化资产,这是传统得以代代相传的载体,也是这个民族始终保持创造力的活水源头。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就在于由一批历代流传的经典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资产。例如,印度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可惜他们的文化传统是靠一代代人口耳相传保存的。战争的浩劫,人口的迁移,民族的融合,口耳相传的历史文化很容易中断。因此,印度到现在就没有完整的历史记载。公元三到七世纪印度的许多历史面貌还是从西行取经的中国和尚,如法显、玄奘和义净的著作中知道的。即使有些国家保存了古代文献资料,但也未必能对后代产生影响。因为世界各国的语文,如英文、德文、法文,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前的英文、法文书籍到了今天,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的。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是要随时代变化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要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种文字,也就是文言文。单独成为一个系统,表达了思想。中华文化的宝库都在上下五千年的古典书籍里,古书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文言文所保留下来几千年前的思想,对后人来说没有障碍。通过文言文,后人就能凭借这些经典与前人沟通,从前人的智能中吸取思想养料。中国的文化传统就这样一代代延续下来,但每一代人也不是墨守成规,总有自己的创造和贡献,使我们的文化充满生机。每一代人的文化创造力就是立基于这些经典之上的,经过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转化出新的生命力。

然而,“五四”运动时,胡适一班人提倡白话文。这本来有益于普及文化,但他们却以废弃文言文为代价。于是,这一代知识分子不再能够使用文言文,基本上就读不懂古书,结果失去了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无法再从传统经典中吸取养料,产生出新的创造活力。相反,只得拾人牙慧,从欧美文化中一麟半爪地讨一点来卖弄。因此,如今提出重整中国文化断层,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实际内容的,就是要培养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一代人,找回打开这个上下五千年文化宝库的钥匙,让传统重新成为文化创造的动力。

儿童读经运动,就是提倡教十五、六岁以前的孩子读书、背书。读诵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很基本的一些书,甚至也可以包括一小部分佛家的书。南老师说,不管四书五经,或是其他古书,任何一段,教小孩子像唱歌一样,很轻松愉快地背诵,不给他讲解,偶尔稍稍讲一点。这样背下去以后,一辈子都有用,一辈子都忘不掉。不但中国文化要背,外文也可以背。教小孩子背书,这是中国人已丧失的基本教育方法,可以说西方人也忘记了。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朗读多了,音韵和字义等因素都会逐渐影响读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慢慢悟进去,将来长大后的学问就广博了。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方法,但在二十世纪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后,对儿童的教育,不再采取朗诵、背诵的方法,而着重知识的灌输和理解。这是受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胡适等人将杜威“生活即教育”、“理解为教育前提”的理念引入国内之后,将背诵经典视为食古不化的传统积弊。他们主张:教材的选编要按照分类化原则,依儿童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他能懂的才教。教育目标遵循实用原则,儿童生活上有需要才教。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也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兴趣,有兴趣才学得好。结果儿童教育就变成了“小猫叫,小狗跳”。其实,背书的方法不但不妨碍社会发展,反而使社会文化更发达。背诵可以增强一个人的智力、记忆力、思考能力,使头脑更细腻、更精详。

南怀瑾大师对儿童背诵经典的这种看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医师论证说: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计算机资料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序的设计和应用。没程序空有资料,则资料是死的;没资料空有程序,程序是虚的。二者缺一不可,但记忆力与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即有显著发展,三至六岁,其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的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二十岁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减退可能。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总是缓慢上升,十三岁以后方有长足之发展,十八岁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十三岁以前儿童正处于记忆力黄金时期,因此,提倡儿童背诵经典的效果最好。

  其实,处在记忆力最佳状态的儿童,即使不引导他们记住有价值的经典作品,他们也会去背诵广告词,流行歌曲。因为重点不在理解,而在记忆,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小猫叫,小狗跳,猫叫狗跳好热闹”的难易程度完全一样,而前者对文化生命而言更有意义。经典名著有益于人格智能的培养、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对文学造诣的训练。让儿童自小就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让儿童多念、多反复乃至背诵。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这些内容不仅会存入大脑记忆,而且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而潜意识的妙用就在于无需经过意志的运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所以儿童读经,选择古代圣贤的智能精华是正确的。因为假以时日,读经的人多少都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读经儿童“有口无心”,没有考试的压力,亦不必要求理解,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文化教育的目的。

近年来,脑神经科学研究有相当多的突破,对于两脑侧化作用,以及右脑对认知程序的影响有较深入的了解。理解力基本是左脑的活动,潜在层次的活动就在右脑。背诵记忆不仅不妨碍理解力,反而成为理解力发展的基础,而旋律、韵律又可增强记忆,让记忆不仅止于短期背诵效果,而能透入心灵深处。儿童读经背经的过程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上的文字时透过视觉作用刺激右脑,而念唱的律动也激活了右脑,至于仔细辨字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所以整个读经过程恰恰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加2至5倍。儿童只要反复诵读一篇文章,耳朵听进什么,眼睛看到什么,只要放松跟着念就行。这种直觉的学习法,能让脑内的压力得到舒解,完全松懈、有趣,使脑波从β波转换至α波,也就是说,读经背经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机会舒解身心压力,并能在α波的脑与潜意识互动过程中加强了创造力、灵感、注意力、判断力及记忆力。

美国医学博士杨定一医师在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进行儿童读经所经历的身心变化的科学试验。他说,初步研究显示:参加读经活动的儿童,其记忆力增强,且数项EEG变化也类似深度打坐的反应。当朗读经典时脑波韵律慢下来,而且比较同步,类似激光作用。这些脑波变化,可以解释为儿童在读经时所呈现宁静安详的身心状态,也因此更有助于注意力集中与持久。经常有家长表示,参加读经活动后,会迸发创造性见解,这些是与缓慢的α波及同步的脑波韵律十分有关联的。

其实,今天的西方学者也已经注意到中国传统背诵教育法的优点。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指出:“中国学生即使在低年级里,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并须熟记历代名家所作几百篇的文章和几百首的诗歌。这种学习的课程,采用了已经二千年养成大家于古代文书具有特别熟悉;结果,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学,又产生一种崇敬的心理,这实在是中国人的一种特色。这种积累起来的大资产以供中国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辞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三、以民间的力量推动儿童读经

南怀瑾大师在全球华人社会推动儿童读经运动,是1997年听说王财贵博士在台湾提倡儿童读经后开始的。

王财贵是国学大师牟宗三先生的弟子,现任台湾国立台中师范学院语文教育系的副教授。王财贵博士从1994年起就在台湾提倡儿童读经,到处奔走讲演,希望以中国文化宝典开启儿童的纯洁心灵,让他们从小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奠定优美人格的良好基础,继承中国文化传统。他将精选编排的经典标注拼音,教人以多种形式带领儿童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唱念背诵,以便在不知不觉中识字、拓展知性悟性,陶冶情操、培养人格。多年来,王财贵博士倾心倾力地为社会净化、人性升华的理想而默默耕耘。然而,在当今这个金钱至上、人欲横流的社会,他常有孤掌难鸣之感,儿童读经推展缓慢,始终难成气候。此时,他最需要的是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登高一呼,将儿童读经推向更广阔的社会领域。

这样一位长者终于出现了。南老师从学生李真吾女士那里听到王财贵提倡儿童读经的介绍后,立刻予以热情的支持。因为这符合他重整中国文化断层的理念。南老师从这一当时还处在萌芽状态的创举中,看到了其日后波澜壮阔的发展趋势。儿童读经为培养下一代,传递中国文化薪火,找到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途径。1997年秋,南怀瑾大师把王财贵博士请到香港,举行一次公开讲演,讲述他的理念,介绍指导儿童读经的具体做法。然后,南老师决定将推动儿童读经运动作为他领导的国际文教基金会的一项长期任务,指定李真吾女士具体负责儿童读经的组织工作。南老师知道,由于官僚体系的包袱,儿童读经如果要在取得各地政府的支持后再推动,实在是很难的。因此,这个运动一开始只能像修建金温铁路一样,依靠民间力量来推动。于是,南老师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儿童读经运动分别在台湾、香港和中国内地激活了。

在台湾,国际文教基金会先选定在台北薇阁学校推广。这所私立学校在台北以其高质素的教学闻名,担任董事长的是南老师的学生李传洪,也是李真吾女士的弟弟。薇阁学校从幼儿园的四岁小班和五岁大班起就都设有读经课程,让孩子背诵四书五经等古代经典。目前这一读经课程开设已有三年。这个学校的学生在读经后,不仅增加了识字和词汇量,提高了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而且人格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比较懂事,不与人计较,懂得体谅他人,具有反省精神,易于接受他人批评,容易静下心来,具有羞愧心,能够自我规范,爱整洁,守秩序。

王财贵博士提倡的儿童读经也不再是孤军奋战,越来越多的家庭、社区和学校参与到这个运动中来,而且成效显著。例如,台中县大里市崇光国小六年级四班,从四年级开始读经,两年后全班面貌彻底改变。这个班级开展读经后,在整洁比赛、秩序比赛等团体竞赛中,几乎每次都拿全校第一;作文比赛、朗诵比赛、学科评比也都名列前茅。目前,全台湾省参与读经运动的少年儿童已从最初的1000人增加到80多万人。

香港的儿童读经运动起步较早。1997年6月,天平儿童基础教育中心的主持人陈鸿远律师从国际文教基金会听到介绍后,就开办了第一个“经典文学诵读乐园”课程,招收一到四年级的小学生,每个星期到中心上课一个半小时,诵读《论语》、

  《大学》、唐诗、《三字经》等中国古代经典。由于课程效果显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中文水准,而且改善了他们的气质和行为,获得家长和教师的赞同。现在参加天平儿童基础教育中心读经课程的学生已经从当初的25人增加到125人。天平中心不仅自己开展读经活动,而且逐渐向香港其他教育机构推广。他们协助九龙的伍华小学和马鞍山的泰白纪念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儿童读经活动,为他们提供教育大纲和免费培训师资。目前这两个学校的读经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尽管在这个华洋杂处的前英国殖民地,推动中国文化殊非易事,但经过三、四年的努力,读经运动正从天平儿童基础教育中心扩展到香港社会。特区政府教育署的总督学在考察了天平中心的读经课程后颇为欣赏,主动向其他学校推介。目前,不仅保良局属下的各个学校开展了读经活动,而且天主教会所属的各校也在课外开设朗读中国文化经典的课程。据保守估计,全香港已有3000到4000名学生投入了儿童读经运动。这个曾经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城市开始露出中国文化复兴的盎然春意。

 

四、儿童中国文化经典导读

中国大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也相对比较落后。尤其是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空前浩劫,传统文化几乎荡然无存。因此,这里自然成为南怀瑾大师推动儿童读经运动的重点。虽然在大陆推动读经的困难最多,但三年下来成绩也是最好。目前大陆29个省市直接参加读经的少年儿童已达100多万人,受影响的成年人超过600万人。各地开展的儿童读经运动,既有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也有公立、私立学校自发加入的,还有民间志愿者自办的大小义务教学班。从1997年秋开始在大陆推广的儿童读经运动,大体上是兵分两路。一路是国际文教基金会李真吾、郭姮晏母女直接深入大陆各省,组织起来的“儿童中国文化经典导读”。另一路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发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1997年10月,王财贵博士在香港公开讲演后,又在国际文教基金会李真吾、刘雨虹、周勋男等一行人就前往海南岛,准备在那里首先开始儿童读经的推广试点。南老师的学生、海南航空公司董事长陈峰先生热忱地接待了他们。王博士在大陆的第一次讲演就在有上千名职工的海南航空举行。万事开头难,虽然当地人对讲演内容颇有兴趣,但由于缺乏在内地组织教学的经验,海南的读经运动没能顺利地开展起来。出师不利,并没有使南老师以及他的学生们气馁。第二年的早春,南老师派遣李真吾、郭姮晏母女以及宏忍法师、赵海英博士等再次前往大陆,开始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播种工作。李真吾女士母女俩都是学教育的。郭小姐出生于台湾,13岁和家人一道随南怀瑾大师赴美国定居,先后获得美国纽约大学金融与国际贸易双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她毕业后先后在一家美国投资银行和法国里昂投资银行在香港的机构工作。郭小姐自幼受到南老师的熏陶,热爱中国文化。这次为了推广儿童读经,毅然辞去了银行的高薪职位,与母亲一道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们在六个月里到过天津、北京、青岛、烟台、连云港、上海、武汉、云南、兰州等地。他们的足迹还深入到贫困山区和偏远边陲。

天津是李真吾母女踏足大陆的第一站,也是国际文教基金会推动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起点。天津河西区的副区长张俊芳是读师范出身的,因此听到儿童读经的介绍就如获至宝。她说:“中央正在提倡素质教育,我们抓教育有了目标,却苦于没有能够落实的方法。现在儿童读经活动带来了经验,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完全吻合的。”1998年4月,在河西区举行的第一场演讲会就来了30多位校长。他们听完演讲后热情高涨,纷纷要求作为儿童读经的试点。最后,区政府选了10所小学、幼儿园作为第一批单位,实验期为三年。一年半后,参加实验的单位增加到14个,参加人数近万人。上至区长、教育中心主任,下至校长、老师,层层领导重视,社区教育中心指派专职人员负责,并制定阶段性的实施计划。学校将每天诵读的20分钟排入课表,每天对诵读情况有检查、有记录。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事例比比皆是。河西区先后举行了两次儿童导读活动展示会,并邀请台湾读经儿童同台表演。他们还专门编印了一本《河西区中国古代经典导读实验成果集》。三年来,这个区的儿童读经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生动活泼,持续有效。武汉也是推广儿童读经较成功的一个地区。那里的读经运动是从1998年8月开始的。1999年10月,国际文教基金会请王财贵博士到武汉演讲,市教委通知市区400多所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参加,会后有数十所小学陆续开展,形成一个高潮。到目前已有59所小学、幼儿园在开展读经活动,人数约有8000多。在南老师的家乡温州,刘煜瑞和南小舜先生创立了“绍南文化中心”,积极推广儿童读经。2000年9月17日,他们举办了“温州古诗文朗诵音乐会”,300名儿童登台朗诵《大学》等古代经典。12月17日,又举办了“小状元比赛”,温州市和附近乐清、泰顺等县的300名儿童参加了背诵《大学》等7个科目的比赛。2001年3月,该中心邀请武汉余一彦博士到温州一带巡回演讲,推广儿童读经,听讲的师生和教育管理干部约有4000人。

当然,儿童导读活动在各地的推广并不都像天津和武汉那样一帆风顺。例如,推广活动到了深圳,当地人就以为是在推销课本,开口就是“能给我们多少好处”。大凡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越是轻视文化,儿童读经运动的推动也就越是困难。正如南老师一再叮咛的那样:读经活动一定要用乡村影响城市的方式来做。

以后真的人才也会出在那贫困的穷乡僻壤。因为他们才懂得去珍惜能够读书的机会。事实正是如此。有一次,李真吾母女和赵海英博士去广东连州山区推广。许多乡村教师跋涉了五、六个小时、翻山越岭来听讲演,为的是给当地学生带回外界的学习讯息。这个山区每个家庭的年平均收入只有400元人民币,但他们毫不迟疑地掏钱买导读课本。因为这里的孩子读书认真,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他们知道唯一能走出这穷乡僻壤,到外地去谋求发展的就只有读书这条路。河南长垣县马野村希望小学是一对农民夫妇办的民办小学,校长马文仲还是一位全身瘫痪的残疾人。但他们坚持带领全校200个学生开展导读活动已经二年了。学生们已经背完了《三字经》、《孝经》、《弟子规》和近百首唐诗。

国际文教基金会的同仁在各地的推广中,发现导读活动要成功需要一套适合现代儿童使用的教材。于是,南老师指定郭姮晏负责选编一套《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教材。郭小姐发挥自己所受教育专业训练的特长,以及从南老师那里学到的中国文化知识,集中精力,迅速编成一套教材。这套教材包括《大学》、《中庸》、《论语》、《老子》、《庄子》、《孝经》、《千字文》、《黄帝内经》等古代文化经典,分成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共十二册,约三到四年可以学完。在编成《中国文化导读》后,她又选编了一套《儿童西方文化导读》教材。与华东师大出版社签下出版合约,使导读活动有了自己的教材。

为了提升儿童文化导读的品质,国际文教基金会还成立了儿童智能开发中心,并与华东师大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在师大附属的幼儿园、小学进行实验教学。1999年8月,双方联合进行儿童读经与潜能开发绩效实验。他们选取上海2所幼儿园和4所小学中的几个班级为实验班级,并选定了平行相关的对照班级。对实验班级实行了两个学期的经典导读训练,分别对他们在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智商和人格等五方面的指针进行实验前后差异、对照班和实验班之间差异的比较和检验,作出研究报告。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读经活动对于同时提高儿童的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的效果是增加识字量。每天诵读15-20分钟的华东师大幼儿园实验班的大班儿童,平均识字比对照班的儿童多129.92个。宝山实验小学二年级实验班的学生比对照班平均多识字289.5个。

国际文教基金会在各地推广儿童文化导读的过程中,还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

1.人人是教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诚,能读拼音,就能担任导读教师。

2.“小朋友,跟我念!”成为导读的六字真言。

用活泼愉快、唱歌的方式,让儿童在没有压力下,自然熟读,而后从中取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每天诵读20-30分钟,在校利用课间、早自修或分组活动的时间,分几个时段背诵(因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故以时间短,多反复为佳)。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读诵,既能增进亲子感情,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家人分享。

4.儿童背诵速度,在三个星期后明显加快,可采取渐进的方式。

5.对小孩,不求理解,只要熟读,只奖励,不强求。只要反复念,他们自然会背诵。对师长,要求持之以恒,要有信心。

目前,由国际文教基金会推动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在全国各地已成燎原之势。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成都、深圳、厦门、广州、福州、海口、兰州、沈阳、长春、连云港、昆明、西安、温州等地,甚至远到内蒙古的巴盟,参与这一活动的市(县)级单位至少已有50-60个之多。这个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几乎所有在各地的组织者都是民间的自愿者。例如,武汉的余一彦教授、厦门的周鸿、吕丽委夫妇、深圳的许竹如先生、温州的刘煜瑞和南小舜、山东烟台儿童村的刘建茹女士等。他们都是真心赞同南怀瑾大师的理念而投入这一文化重整工程的。

 

五、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组织扶助农村贫困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而名扬天下。早在1992年,南怀瑾大师就向“希望工程”捐款,并因此认识了温州小老乡、青基会秘书长徐永光先生。此后,徐先生每次来港都会登门拜访南老师,向他请益人生和事业的学问。1997年10月,“希望工程”经过近十年的历程,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先的目标大致已经达到,需要“嬗变”,实施战略重点的转移,提出更高的战略目标。正在此时,南怀瑾大师决定推动儿童读经运动。徐永光在香港听了南老师的想法后,一拍即合,决心在回到北京后就马上推动这一运动。他把儿童读经运动定名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认为这是一项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道德文化修养的新的希望工程。

1998年初,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决定推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孩子每天用15-20分钟的时间来诵读中国传统古诗文中的经典之作,用经典来充实、开发孩子们记忆力的黄金时代,让中华文化在新一代中国人中传承。徐永光认为:指导儿童诵读中国古代诗文经典的意义,一是在于开发记忆力,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文化准备;二是打好语言文字功底,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不会写文章,其原因是语文基础差。中国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这些千古美文就是最好的范文,而学习它的最好方法就是幼时背熟。三是获得熏陶和修养。古诗文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如“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积极的人生理念和道德精神,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影响。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此成立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青年学者陈越光先生担任主任,负责落实全国儿童读经的组织推广工作。

徐永光、陈越光以及他们的同事首先组织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的专家学者,迅速选编了《中华古诗文读本》。这套12集的读本,由编者从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精心遴选的301篇优秀古诗文构成,按子丑寅卯……的顺序排列,每篇文章配有汉语拼音和注释,作为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基础读本。1998年2月18日,组委会开始在北京、湖北的1500名小孩中进行三个月的试点工作,以便取得经验,全面推广。试点单位包括农村贫困地区小学、城乡结合部小学,城市普通小学、高校附属小学、民办学校、幼儿园和文化背景较好的街道社区等7种类型。试点单位的大多数教师和家长从孩子们的变化中亲眼看到,读经不但能在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发育,而且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进行的评估结果显示:94.2%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认为,诵读古代文化经典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试点成功后,1998年6月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激活。组委会向全国青少年提出“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口号,确定以“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生受益”的方针指导儿童读经。他们原先指定的计划,是开展10年,组织全国的100万孩子参加,但活动一开展,发展速度大大超出预料。最初是学校的热情比教育主管部门高;家长的热情比老师高;农村学校的热情比城市学校高。后来,各地的学生、家长、教师和地方政府官员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这项文化重整工程。广东廉江市“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已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行动,全市490所中小学的近4万名学生积极参加。湖北罗田县实验小学利用校内闭路电视,开办《古诗文导读》专题节目,每天向全校播送10分钟,时间一到,全校2800名学生便与主持人一起齐声朗读起来。河南尚义县副县长刘善修称,“古诗文诵读工程是构筑新的希望工程,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山西右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委书记高厚说,“与物质贫困相比,精神的贫困更为可怕。古诗文诵读工程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后为富民强县作出贡献。”

古诗文诵读工程在大陆各地铺开后,效果是显著的。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在参加读经后,已能阅读《资治通鉴》,流利地说讲英文和大量背诵莎士比亚英文原著。北京21世纪实验学校发现,孩子形成背诵习惯以后,往往更喜欢背诵那些稍长一点,一气呵成的诗文。像《陋室铭》这样的文章,小孩子往往用二三十分钟就能背下来。家长起初比较多地着重于开发孩子的记忆能力,后来家长发现参加活动后,孩子们的语言文字能力大大提高,下笔成文,出口成章。在许多地方,小学生每天诵读20分钟,坚持3年后就能背诵10万字经典,超过大学中文系本科生的背诵量。更重要的是家长越到后来越看到,孩子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气质也提高了,就是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许多家长和老师来信,对于孩子们把诵读的内容举一反三地用于现实生活,都感到非常意外,非常惊喜。如一所私立学校有个男孩子,由于家庭富裕,从小娇生惯养,平常在家里什么活都不做。学校开展读经活动后,孩子居然主动在家扫地。妈妈觉得不可思议,问他怎么想起扫地来了。孩子用一句古文回答:“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2000年3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美国朗讯科技基金会、国际青年基金会在北京联合搞了一次“古文诵读——城乡手拉手”行动。当外国友人走进学校,看到成千成百的小学生大声背诵《论语》、《老子》和唐诗、宋词时。他们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说,“虽然听不懂内容,但从孩子们的神情上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力量。”

1998年9月28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台湾薇阁学校、澳门中华教育总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四地少年文化交流活动”。14个台港澳的孩子与50个北京孩子参加了这次交流活动,增进了孩子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感情。1999年春节,在北京音乐厅举办10场“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北京8所小学的500名孩子与艺术家同台表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等欣赏了朗诵会,对儿童读经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2000年12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组委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表彰大会,16个省区的50个单位和150名个人获得表彰。儿童读经运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儿童读经活动不仅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推展,而且波及到东南亚、北美、欧洲的华人社会。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美国、加拿大和荷兰的中文学校都开展了儿童读经运动。马来西亚的儿童读经是从1998年底开始推动的。南老师请王财贵博士去那里演讲,引发当地华人社区留意儿童读经活动。他们还专门组织儿童读经考察团到台湾取经。目前,当地有数千儿童参与了读经活动。1998年7月,南老师安排王财贵博士到美国举行专题演讲,带动了美国的读经活动。杨定一、王瑞华夫妇积极奔走筹备。美东中文学校协会会长童振邦极力将活动推广到所属六州的中文学校,德州、加州等地区也都先后加入。当地儿童读经的推广形式主要靠家长以一传十。许多家长亲眼见到小孩朗诵《大学》、《老子》、《论语》都相当惊喜。这些家长也就自觉地成为推广核心。许多人在家自组小班,朗诵经典。1999年5月29日,在波士顿举行的美东中文学校年会上,数十名儿童搭乘巴士赴现场做朗诵示范表演,使儿童读经的影响在美国进一步扩大。目前在杨博士的推动下,美国成立了“世界儿童智能开发基金会”,希望发展到英文及其他语文的经典导读,同时争取各项文化及国际组织的认同,以便推广到西方文化圈。

由于儿童读经运动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形势超出了原先的估计,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2000年又提出新的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直接组织300-500万孩子参加,影响3000万成年人,通过每年搞大型活动和媒体宣传,使受到幅射影响的人超过一亿。这样经过10年的努力,影响近十分之一的当代中国人,使他们接受中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他们从2000年3月起又激活了“古文诵读工程百县计划”,准备花3年时间在100个县实现全县推广,现在已有33个县开始了。这就标志着儿童读经的参与者从城市向农村幅射,向闭塞的边远山区延伸,最终将使广大农村的少年儿童素质得到提高。

由于儿童读经的实际效果明显,在大陆,其他机构,包括政府部门也闻风而动,开始加入进来。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以及青少年彩虹服务基金从2001年3月起,在全国推展“少年儿童中国经典文学诵读活动”。该中心主任艾玲女士先行组团到香港观摩儿童读经活动,返京后积极推动这项活动。他们在北京选定首批试点学校,然后向全国推广。目前已有15000名北京儿童和5000名内蒙儿童参加读经活动。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向他们捐赠了2万册教材,香港热心人士温金海和张宗利募集了活动经费。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准备在4月初组织北京90名中小学校长到香港观摩儿童读经。北京儿童经典导读中心联合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慈善总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评价中心、比较教育中心于2001年春节在国图文津厅正式启动了“经典诵读工程”,准备在各地建立“儿童经典导读推广基地”,负责提供骨干师资培训,分发导读教材,提供宣传资料和活动指导资料。2001年2月25日北京儿童经典导读中心又联合国家图书馆在国图贵宾厅举行了“经典文化建设与推广高层研讨会”,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央教科所,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近40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高度评价了“儿童经典诵读”这一被南怀瑾老师称为再造一个中国的工程。2001年5月31日,由文化部社图司,北京儿童经典导读中心和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庆六一走向经典时代”大型联欢会在国图音乐厅举行。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经典导读代表队300余名小朋友应邀参加经典诵读汇报演出。音乐界著名人士李西安教授,田青研究员,演艺界苏民、濮存昕先生等都应邀义演。600多位中小学校长,部分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及文化部,中华慈善总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国家图书馆等单位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共计1200人应邀观看了小朋友精彩演出。现场掌声阵阵。演出结束后,文化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领导和主持人纷纷表示愿意以各自的方式参与推广儿童经典导读工程。国家教育部也准备从事一项《小学读经教学实验计划》,用6年时间,在100所小学实施,约有8万儿童同时参与。国际文教基金会和美国科技教育协会等机构已承诺协助这项计划的实施。

这项重整中国文化断层的工程,老师引用《易经坤文言》的“无成有终”作为这项工程的总结。他说:“我是个专门点火的人,现在既然火把点起来了,就靠你们年轻一代继续做下去吧!”现在南老师正在构想新的工程。虽然,眼下还很难知道南老师心目中下一个工程的蓝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希望年轻一代继续做下去,新工程的目标仍将指向中国文化断层的重整,因为这是他这一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打造经典时代①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儿童经典导读中心主任 冯哲在2001年2月25日于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经典文化建设推广理论研讨会暨经典诵读工程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众多学者、管理者、科学家、发明家从小对于经典文化能够大量背诵,这一点一直给我深刻的印象。比如马克思大段大段地背诵莎士比亚,又如比尔·盖茨大段地背诵马太福音,等等。仅仅背诵当然并不是我感兴趣的原因,我感兴趣的是:日后他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内,也都贡献了富于原创性的经典之作,马克思有《资本论》和共产主义,盖茨有微软和Windows。先是背诵经典,然后自己创作经典,许多创造性大师就是这样的。

最近我又看到一个资料,一本关于杨振宁博士的传记,是徐胜蓝、孟东明写的,叫做《大师情怀:杨振宁》②[注释②: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里面谈到杨振宁博士5岁读私塾,能将《龙文鞭影》背得滚瓜烂熟。《龙文鞭影》我没有见过,它到底有多少字数呢?上网查数据,没有确切结果。有一篇介绍《龙文鞭影》的文章,说《龙文鞭影》是四个字一句,一句讲一个典故,一共讲了两千多个典故。推算一下,也许在万把字左右,5岁小孩子就能很快成诵。在座的专家有读过背过《龙文鞭影》的,马上就可以纠正我的推算。

网上又查到杨振宁博士的一篇回忆文章:《父亲和我》。文中回忆,11、12岁读初中的时候,他父亲请人给他讲中国传统文化,请的是雷海宗教授。杨振宁说:雷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绍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来。丁先生学识丰富,不只教我《孟子》,还给我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是我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学的年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父亲书架上有许多英文和德文的数学书籍,我常常翻看。”《孟子》比《论语》还厚,粗略估算有5万字左右,杨振宁博士一两个暑假就背会了。他还背了很多唐诗宋词。

后来杨振宁博士多次谈到:他很幸运地掌握了中国传统的学习、研究方法,又掌握了与中国传统完全不一样的西方的学习、研究方法。他巧妙地结合应用了这两种方法,使二者互为补充,取长补短,这是他日后能在科学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这次会议收到了我们儿童经典导读中心名誉董事长南怀瑾老师的贺电。南老师在贺电里,也谈到了一代伟人学习的经历,南老师说——

“从儿童时期开始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例如大家所熟悉的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诸位先生,又如吴大猷、苏步青等诸位先生,都是在幼年时期受过这种启蒙教育,有了中国文化的底子,然后又接受新时代的科学思潮,才影响了这段历史。”

为此,南老师称赞我们这次会议,认为——

“今天由国家图书馆和儿童经典导读中心所办研讨会的主题‘经典文化建设’和海内外近几年来倡导的‘经典诵读’,以及‘诗词诵读’、‘儿童读经’、‘读千古美文’等等,都是各地推广人或团体因时间、地点、环境不同而提出的不同名称,实际上都是围绕人类文化重整工作的中心在转,它们也都产生了各自的影响和推动力。但听到这些名称,也许有人会误解我们要复古,要开倒车,实际上这是我所提出的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也是儿童智慧潜能开发工作,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一种教育。十二年前,我资助北京大学恢复中国文化的工作,就是以这个观念为出发点。引用宋儒张横渠先生的四句话做为目标: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先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也是宋儒陈同甫所说的‘为人们开拓万古之心胸’。”

南老师还谈到,这种诵读方法在欧美虽然丢失了很久,但是最近也在开始恢复——

“……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以后,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逐渐忘失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文化教育精神。其实,据我所知欧美国家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法了。因此我们有责任对未来的一代,担负起这项文化断层重整的工作。”

那么诵读经典究竟是复古还是创新呢?是死记硬背还是智慧开发呢?南老师对此做了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非只偏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而是提倡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算术(中英算)并进的教育方法。还需注意的是,儿童读经典不是注入式的刻板教育,而是启发式的活泼愉快地学习,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有益于儿童智慧开发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有人怀疑,背诵之后会不会忘记呢?我的答复是:会忘记的。可是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至于成年后再来读这些书,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尤如脾胃不健康的人,既便面对丰盛的美食,也难以吸收其营养了。《礼记学记篇》中所提到的‘记诵之学,不足为人师’也就是这个道理。”

南老师本人就是一个例证,他老人家读了那么多古书,却非常关注学术的现状和未来,自称老顽童。他在贺电中说——

“我们做这项工作已经四年了,据中外教育界等各方面的反馈,普遍反映这种教育使儿童在人格、智慧,责任感,自制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同时,也带动老师、父母、祖父母,在学校和家庭形成了学习文化的风气。

“我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我常称自己是个‘老顽童’,随时同年青人交朋友,随时吸收年轻后进的新思潮。我的心情与思想感情正如古人所说:‘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

“以此经验告诉诸位年老、年轻的朋友们,希望共同为此目标努力,共创国家、民族,人类和平世界的美景。”

儿童经典诵读工程的理想目标就是这样:希望小朋友在宝贵的年龄阶段,在记忆力最好的年华,背诵古今中外最优秀的经典著作,提高我们下一代、乃至几代人的经典文化修养,使他们在很高的起点上尽快进入人类新的经典文化的创造。

为此,我们融入正在海内外蓬勃兴起的经典诵读大潮,筹建儿童经典导读中心,联合国家图书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美国科学教育协会、中华慈善总会等海内外机构,从导读实践、实验和理论研究、创新两个方面切入,使经典导读活动健康发展,造福于子孙万代。

为此,我们发起召开这次学术研讨会,希望听取各位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共同推进这一千秋伟业,迎接经典时代的到来。

中心发起和运作、联合海内外各界力量共同推动的经典诵读工程,是具有重大公益性、教育性的跨国事业,其内容分为两个子工程: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和成人经典导读工程。其中,古今中外人文经典和科学经典的诵读导读是核心内容,在人格培养和智慧开启的基础上,带动科技发明发现、文学艺术创作、体育武术锻炼,以促进儿童乃至全民整体素质的优化。

所谓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是指在记忆力最好的年龄阶段,通过诵读古今中外最经典的篇章,使各国少年儿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全面发展目的,为网络时代各国文明的广泛交流和深层融合、以及在此背景下人类新文明新文化的创造打下基础,争当学通中外的国际化创造性人才。其领域涉及家庭教育、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

所谓成人经典导读工程——是指通过儿童经典诵读活动,带动家长、老师和其他成年人(首先是青年大学生、研究生)诵习、研习古今中外经典文化,以醇化其道德人格,提升其人文理念,加强其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的综合发展素质和创新素质,以积极回应全球一体化、区域化同时并进的潮流。其领域涉及大学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军人素质教育、社区文化、公民道德、公务员职业道德、老年教育、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等。

这两个子工程是互为表里,相互渗透,互为推动的。

为了达成上述基本目标,我们将积极推进如下各项工作——

1.在各地建立、认证、发展经典诵读基地,将联合国家图书馆、中华慈善总会、全国妇联等各界力量广泛开展经典诵读的实践和实验;

2.与中央教科所等重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共同展开儿童经典诵读工程的科学实验课题研究,使经典诵读工程不断得到科学实验和理论的监护和滋养;

3.继续聘请海内外不同文化的各类专家学者作为我们的学术顾问和指导老师,以便经常得到最高智慧的教诲,聆听不同声音的警策;

4.与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合作,设计和实施“经典文化建设和推广”两大战略构想,我们诚邀更多合作者的参与;

5.陆续推出经典诵读工程的报纸、杂志,建立和完善经典诵读的网站,不断推出和完善经典诵读课本、光碟、磁带,以及相关的辅导教材;

6.适时举办经典诵读的各类交流、表演活动,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的经典诵读交流大联欢①[注释①:这一活动已经如期在国家图书馆音乐厅成功举办。以“走向经典时代”为主题的2001年六一大联欢,离本中心正式启动经典诵读工程,只有半年时间。随着本年度六一大联欢的圆满落幕,各地关于经典导读夏令营的电话就此起彼伏,颇有应接不暇之感。走向经典时代的步伐是如此热诚和急切,好像文化断层的生存危机正好促进了经典文化的执着复兴——从前断裂、牺牲得多么壮烈,今天再生、复兴的发力就至少同样强烈。大联欢之后,与中央电视台、团中央、炎黄文化研究会、文化部、教育部有关部门的各项新合作也纷至沓来。],已经列入本中心的年度计划,这将是包括海内外经典诵读活动众多优秀参与者的一次盛会;

7.注意大学、企业、军队和妇联等其他多方面对于经典文化的强烈需求,跟他们展开广泛、深入、扎实和稳步推进的合作;

8.认真考虑海内外重要机构的建议,研究是否、以及如何筹建相关的基金问题。

总之,我们的心愿是: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诵读中外文化经典;

我们欣赏这样一句读书经济学格言: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

我们致力于这样一种事业:经典的教材,简捷的方法,完美的人才,幸福的生活。

让我们共同打造伟大的经典时代!


南怀瑾先生侧记下一篇:后 记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