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著作 > 圆觉经略说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圆觉经略说


成佛渐修的法门如何

修行人一共有几种

如何修止

如何修观

如何定慧等持

如何修禅那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接下来是威德自在菩萨上场。真正的威德是道德的成就,而不是权势大、地位高。密宗里有大威德金刚的修法,在此不讲。威德自在菩萨的含义是德性的成就,自然解脱自在而威仪庄严。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行礼如仪,向释迦牟尼佛提出问题。他提什么问题呢?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他说感谢大慈大悲广为我们分析说明如何学佛而成佛,从任何一条路都可以随顺进入佛的境界,使我们修习菩萨道的人晓得心就是佛,进入自心光明境界。承蒙您老人家圆满清净的音声教化,使我们明了不须劳苦修行就可以得到真正佛法的利益。

这是威德自在菩萨的赞叹之词,先恭维一番,然后再将主题提出。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佛啊!您所说随顺觉性的道理,譬如一个大城有四个大门,可以从东方进城,也可以从西方进城;可以从南方进城,也可以从北方进城;不只一条道路。一切菩萨成就的方法各有不同,各种庄严佛国亦有所不同,成就菩提的方法,不只一种。您所说“心即是佛”的道路太高了,大家不敢相信,而且也认识不到呀!

希望佛大慈大悲为我们再开个广大的法门,告诉我们成佛渐修的方法,以及修行人一共有几种,使我们这些参加法会的菩萨以及未来求大乘道的众生,能够快快悟道,然后,游戏于如来大寂灭海。

悟了道的菩萨们一切都在游戏中,宣扬佛法度众生也只不过是游戏而已,此乃大自由、大自在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话讲完了,跪下来拜,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时,佛告诉威德自在菩萨说:好的!好的!你们能够发心为了一切大乘道的菩萨,以及将来的众生,问我成佛的各种方法。你们好好仔细地听,我为你们说明。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非常欢喜,在座大众静默聆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无上妙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高无上正等正觉,在此不用梵音,译为无上妙觉。佛法没有秘密,真正的大道没有秘密,所谓的密宗只是一种方法而已,道是天下的公道,遍诸十方,无所不在。天下的真理昭昭彰彰,人人都可以认识得到,学佛就是悟得真理,真理是什么呢?就是悟到“心就是佛”。悟到了“心就是佛”的真理,就可以了解到不管是悟与未悟都一样平等,成佛与未成佛一样平等,在生命的本体而言,成佛并没有多一分,不成佛也没有少一分。佛说你问我修行的方法有几种?实无有二。真理只有一个,所以许多佛教寺庙的大门或大殿上写着“不二法门”。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几种。】

佛说若是一定要加以分门别类,这其中的数量太多了,但是依众生性向的差别,归纳起来有三种。哪三种呢?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第一类的人,属于大菩萨的种性,“悟净圆觉”,他悟到了心就是净土,此心本来清净,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的心从来就没有龌龊过。就是有龌龊,坏事想过,但是,它沾不住的。心同虚空一样,有乌云密布的时候,但是,下过雨以后,还是干净的。不管天晴也好,阴雨也好,虚空仍是虚空,毫无障碍。学佛要先悟到此心本来清净,本来圆满。这个很难唷!虽然很难,但是,也很容易。如何容易?只要你悟到“平常心就是道”,就可以了。此心本来清净,好好的,何必另外再求个清净?但是,有些人喜欢。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很多人认为内心清净才叫修行,把自己的念头静在那里,用什么方法静呢?“由澄诸念”,什么是澄呢?把一杯浑水静止摆在那里,摆久了,水中的杂质慢慢沉淀下去,水就澄清了。所以,很多人一打坐静不下来,妄念反而特别多,怎么办呢?不理它,如同那杯水慢慢就澄清了。

念头澄清了以后怎么样呢?“觉识烦动”,又起个妄念,很讨厌。你不要讨厌它,释迦牟尼佛讲过“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不要讨厌人家,它来也蛮好嘛!认清妄念是第六意识在动,不要讨厌它,慢慢你就晓得每一个妄想与你都不相干,如此用功下去,需要时间,时间就叫功夫。所谓功夫,就是方法加上时间,加上练习,加上实验,然后得到成果。

“静慧发生”,不断地静下去,于是另外开发一个境界,“身心客尘,从此永灭。”我们的妄想都是客,来了会走,留不住,你的主人则没有动过。例如各位坐在那里,我讲的话,各位都听进去了,这个话是客,属于外来的,什么是主人呢?你听到了,觉得有道理,我懂了,这个是主人,他没有动过。我们心理上的动态是心理的客尘。什么是生理的客尘呢?打坐腿发麻、发胀、气脉通罗!这里动了!那里跳了!这些是属于身体上的客尘,知道就好,不理它。你不理它,一切不管,慢慢就过去了!可是,一般人都被生理上的客尘拉着走,哦!气脉通了,不得了了!于是,便玩弄气脉、功夫去了,心也就无法真正静下来,这样修行怎么会有成果呢?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身心客尘澄清了以后怎么样呢?“便能内发寂静轻安”,注意!这个“内”不是指身体内部,此内是不分内外之内,不以自体为标准,所以,中国的禅宗称身体叫“色壳子”,或叫“臭皮囊”。你慢慢静下去,身心澄清了以后,由寂静而发生轻安,身体轻灵,心理清明安详,生理上的酸、胀、麻、痛都没有了,内心宁静平安。其实念佛也可以达到轻安,但是,我看到你们打念佛七,走着念,坐着念,一天忙死了。走着念、坐着念,没错,但是,要慢慢地念,不能急着像赶集一样。只要方法对的话,也可发生轻安,头顶清凉。

轻安只是第一步,还有其他很多境界。佛说:“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因为寂静到极点,十方世界诸佛的心在你心中显现。为什么诸佛之心会在你心中显现呢?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这个方法称为奢摩他,奢摩他翻译成中文是“止”的意思,这是真正的大止观,不是小止观,小止观中六妙门中的最后一步“净”,是这里的第一步。

关于这一段“寂静”与“轻安”的止---奢摩他,再作补充说明。求止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守窍、炼气、念佛、观想……等,都是把心念专一止于一点上,这些修法也属于奢摩他,但是,这是属于小乘的奢摩他。这些修法有四个原则,第一步是求得“专一”,止于一点。第二步骤是“离戏”,离开了“空”的境界,离开了“有”的境界,离开了“非空非有”的境界,离开了“即空即有”的境界,这叫“离戏”,离开了戏论,戏论就是说笑话。达到了“空”的境界,不要以为了不起,不要以为“空”就是道;“空”是戏论、笑话,“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些境界都一样是笑话。离开了这些笑话,算不算“寂静”?还没有。接下来,第三步是“一味”,在静中,在动中,始终如一,始终不变,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也不受内心情绪的干扰。第四步是“无修无证”,不须用心做功夫,也不认为证得什么道。到此阶段,才是“寂静”,无事不定,无时不定,无处而不定,这才是大乘的止。

再说“轻安”的情形,初步的轻安,由头顶发生清凉,然后下降遍及全身。清凉以后,便是得暖。得暖不是发烫、发热,得暖是有温暖的感觉,但不是发烧。得暖是全身的肌肉、骨节、经脉都柔软了,所以,打坐入定的人,不可以拉他,不可以碰他。得“暖”以后,再进一步是得“顶”,自己的精神可以与天地相往来,与宇宙合一。到了这个阶段,已经不是气脉通不通的问题,气脉只是初步而已。再下来是“忍”,把一切忍住截止,所有烦恼妄想,以及忧、悲、苦、乐都切断了,但不叫作“空”,如果还有一个“空”的境界,那是戏论。经典上说大乘菩萨可以得“无生法忍”,没有生起动的作用。再进一步是“世第一法”,在这个世界上是第一等。“暖”“顶”“忍”“世第一法”叫作四加行,修任何一个法门,乃至外道法门,在功夫境界的阶段上,都有四加行的作用。四加行都成就了,才是大乘真正的“轻安”。

修行打坐种种的法门,都是在修止的阶段,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但是,一般人的修止,初步的止都止不住。禅宗临济祖师临终时留下一首偈子:

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我们的心念像流水一样永远在流,杂念妄想停不住,怎么办?杂念妄想不要怕,它像空中的灰尘,只要心静下来,你知道杂念妄想很多的那个“知”,就是《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这个“知”它本身没有杂念妄想,它犹如虚空无量无边,这个“知”没有形相,没有名称,叫它是佛也可以,叫它是道也可以,叫它是“圆觉”都可以,可是一般人都认不到。即使你认到了,悟了,不要以为就到了没事了,吹毛用了急须磨,吹毛是指非常锐利的宝剑,拔下一根毛放在剑锋上,吹一口气,毛就断了,还要注意修行,我们的心念用过了就要丢,随时在止中,随时在定中。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是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刚才讲止,现在讲观。讲到止观,其实,止中有观,观中有止。一般的修行方法中,如道家的守窍,守丹田,都是求止。又如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这也是修止。而观在哪里呢?当你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唉呀!糟糕!我又乱想。你知道在乱想,这就是观。所以,止与观是同时,换句话说,不止不能观,有止才有观,有观才有止,止与观的作用在一起。但是,其中有所差别,例如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是止;能不能真念到一心不乱?这就靠观了。观是什么?观是慧的因,慧是观的果,般若智慧是观行的成果,观修到了,般若就出来了,得大智慧成就,成佛了。

我常告诉各位,你们修行,有一本书叫作“小止观六妙门”,不晓得你们读过没有?修止观有六个步骤,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据我个人几十年看来,许许多多的人修了几十年,都还在那里数息,我坐了几个钟头了,数了多少息了,几百下了,几千下了,干什么呢?你在学会计?还是当出纳?而且,很多人在数呼吸的时候,还拼命想把呼吸的气留在丹田,留得住吗?你去解剖尸体看看丹田有气吗?

为什么要数息?你心静不下来,不能得止。一上座,先听自己的呼吸,一,二,三……,等到自己的呼吸由粗变细,再静下去,耳朵听不见自己的呼吸了,只有感觉来去,乃至感觉到鼻子都没有气了,胸部也不动了,只有小肚子轻轻地很久动一下,这样才叫“息”。到达了这个地步,不要数了,换第二步“随”,随着这个息定下去。第三步“止”,把呼吸都停掉,这时才没有杂念,内发的寂静轻安就来了。得止以后要起“观”,不起观,那是外道定。观是用智慧观察,转入修慧的境界。观行成就了以后,第五步是“还”,还我本来面目,空也不住,有也不住。最后达到“净”,心净则国土净,修持到此地步,所谓“不移一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这才是真正唯心净土。

为什么提这些?现在《圆觉经》准备讲观,我随便告诉大家修观的道理。修止是定学,修观是慧学,希望大家有个初步的概念,才能了解本经的重要。

接下来,我们看《圆觉经》原文。注意!《圆觉经》这里所讲的观,不是普通的观,而是大菩萨境界的观。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证悟到了自心净土的圆满觉性。“悟净圆觉”很难解释得清楚,希望有心修持者多多努力,自己去证悟,否则,讲得再好,仍是隔靴搔痒。悟净圆觉是菩萨见道的境界,见道以后才能修道,道都没有见到,你修个什么?所以禅宗的五祖告诉六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佛说菩萨悟净圆觉以后,见道以后,“以净觉心”,什么是净觉心?就是现代人很喜欢提的禅宗六祖的那首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境界就是净觉心。

讲到这里,请诸位小心!现在人喜欢说大话,一讲到禅就提六祖的这首偈子,好像自己就是六祖似的。其实,各位不要忽视六祖的师兄神秀那首偈子,那首偈子并没有错,那是真讲实际修行的功夫: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正是修行的境界,平实用功,随时拿把扫把,把自己的内心扫干净,纤尘不染,这是真修行。做到这步功夫以后,再进一步,可以谈到六祖的那首偈子,把心如明镜的境界还要打破,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佛菩萨的境界,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普通人没有达到,未证言证,未悟言悟,这是撒谎,犯大妄语戒,罪过非常大,万万不可。

到达了悟净圆觉,心如明镜以后,“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由前面修定的境界,到达真正净觉的心境,自然了解知觉自己的本心本性,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些都是幻化。幻化并不是没有,例如看电视、看电影,我们所看得的影像就是幻化。修行到达了这个境界,才知道宇宙万象以及我们的生命、身体、思想、感情、知觉这些都是幻化。由幻化所生的东西,无法永恒存在。例如我们人类的历史,几千年来、几百年来的人事物到哪去了?你看“三国演义”开章那阙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多美的文学境界,也是最好的佛经,不用佛学名词描写人生的幻化,多美!又如“红楼梦”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人生一切都是幻化,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幻化,我们自己也是幻化,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诸行无常。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修行到一切如梦如幻的时候,真空中要生出妙有来,所谓“性空缘起”,在空的境界里自己起观,观出东西来。修行真到达了此一地步,可以在一念之间,把自己变成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不只是想,而是真的,别人看到的不是你,而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比如,以前在大陆上,一位能海法师,到西藏学密宗,回来以后,开了一个密宗黄教的道场,修大威德金刚,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三个头,一个头有三只眼,三十六只手,每只手上各拿一件法器,十八只脚,脚下踏着男人、女人、死人老虎……什么都有,行者一弹指刹那之间,要把自己观想成大威德金刚。能海法师经常昼夜不分在大殿中修法。有一天晚上,有人进殿一看,能海法师不见了,大殿里多了一尊大威德金刚。这就是“即起诸幻”的故事。

为什么要“即起诸幻”呢?“以除幻者”,以幻除幻,以楔出楔。例如念佛,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因为念头太多,用念佛号来除掉念头,其实,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也是妄念,以妄念除妄念。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修行必须“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空中可以生起妙有,妙有又须化空。空有之间,任运自在,“变化诸幻”。我们是幻众,不信,八十年后一定没有你了。像释迦牟尼佛就是“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讲了那么多佛法,留下了不少经典,他自己也是幻化,他的确来过人间,但是,后来又消失了。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因为菩萨明白众生是幻众,所有一切均是幻行,不执著幻化,不为幻化所困,而能起幻。救度众生,这是幻行,大慈大悲之心。菩萨之慈悲即是菩萨之烦恼,但是,他在烦恼中有其不烦恼的一面,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幻化。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

佛说一切大乘道的菩萨从此幻观开始修,渐次增进,一步一步慢慢地进步。“彼观幻者,非同幻故”,这个能够知道幻化的,能够起幻观的,与幻化并不相同。例如牙痛,疼痛的感觉是幻,但是,那个能知道疼痛的并不痛,疼痛与他毫不相干,要从这里去体会,注意!这是传大法唷!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再进一步,把那个能知道的也把他拿掉,因此一切幻相永灭。

讲到幻相,现代的社会中,精神病人越来越多。19世纪的绝症是肺病,20世纪的绝症是癌症,未来21世纪的绝症是精神病。尤其搞修道、打坐的,很容易走上精神病,因为在打坐中看到东西了,一不小心就精神分裂去了。正统学佛的就要记住佛在《金刚经》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现在《圆觉经》所讲与《金刚经》所讲的,一模一样,表达方式不同。学佛千万不要着相,不要被幻相牵着走,越平实,越通俗,越好。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或三摩钵提。】

这些菩萨所修的如梦如幻观行,渐次增进,慢慢有所成果这个方法叫作三摩钵提。三摩钵提就是止观等持、定慧等持。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境界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

佛说学大乘道的菩萨们悟到了我们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在圆觉中。以此净觉心,不取幻化,不被外界的幻境所骗,也不要以为我打起坐来,内心空洞洞的很宁静,哦!这就对了,这就是佛。打起坐来很清净,不打坐就没了,这是生灭法。修之则有,不修则无,这是靠不住的。佛法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如果在增一点、减一点上面搞,就偏差了,有些人一入佛堂,看到佛像,就觉得好清净,哈!你被佛堂的幻化所骗了,打坐念佛非得在佛堂,然后面对着佛像,再点个檀香,这样才清净,这是取幻化、取静相。不要以为在佛堂才有佛法,到了厕所就没有佛法;念佛一定要在佛堂念,在厕所就不敢念了,万一你坐在马桶,突然要死了怎么办?不垢不净,佛法遍一切处。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绝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我们修道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被身心所障碍住了,打坐刚有一点境界,腿就不对劲了,屁股也坐不住了,这是身的障碍。再来就是心的障碍,思想杂乱,念头来来去去,静不下来。所以佛叫我们修梦幻观,不取动相,也不取静相,彻底明白身心就是我们的大障碍。

“无知觉明”,这四个字可真妙了,这一句在文词上不通,无知与觉明是互相矛盾的,却摆在一起,这是有其道理的。无知与觉明是同样一个东西,没有悟道以前是无明,是无知,我们天天在用,能思想,能感觉,能造业,我们用了一辈子,还不知道他是什么东西。悟道以后,你就明白他是空的、幻的,“不依诸碍”,不在身体上,也不在心念上,“永得超过碍无碍境”,永远超越身心的障碍,也超越无碍---空的境界。到此地步,有什么效果呢?“受用世界及与身心”,此时可以享受物质世界的一切,也可以转过来享受自己的身心。我们一般人活在世上,都被物质所用,都被身体所用,都被我们的思想、情绪、欲望所用,是不是这样?我们学佛修道,要反过来,善用其心。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其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这个时候,活在世间,一样讲话,一样吃饭,一样做事,但是心中无事,“如器中锽,声出于外”,他同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而内心是空的。此时,烦恼也空,涅槃也空,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如果能够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同时解脱身心障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一切烦恼妄想灭了,“生灭灭已,寂灭最乐”。“妙觉随顺寂灭境界”,无处不寂灭不清净,无时不寂灭清净,“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己以及他人的身心所不能及,已经超越了人世间,此时,“众生寿命皆为浮想”,如同《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此方便者,名为禅那”,如此身心解脱了,这叫作禅。注意!这样才是真正禅宗的境界,不是一句话听懂了,一本书看懂了,云淡风轻便是禅,那毫不相干,云也不淡,风也不轻,身心都是障碍,没有用,那是狂禅、口头禅。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三法门是哪三个法门?第一是讲修止,第二是讲修观,第三是讲修禅。这三种法门都是成佛最容易、最方便的方法,十方世界的佛都因此法门成佛。十方世界的菩萨有种种许多的修行方法,其中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皆依如是三种事业,都是从“止”“观”“禅”这三事业变出来的。为什么叫事业呢?成佛也是一件事,也是造业,造什么业?造善业,造成佛之业。若能圆满证得了,就成佛了。

【善男子,假设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佛说假如有人学佛、修行、做功德,修于圣道。不只自己修,还能够教化别人,帮助百千万亿人修成了阿罗汉和辟支佛果,辟支佛又称缘觉佛或独觉佛,可以无师自通。像这类阿罗汉及辟支佛转生在人世间的并不少,到处都有,不过,一般人看不出来,要靠各位的智慧去找。虽然教化百千万亿人成就了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此功德多大啊!但是,“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所以,诸位比他们还高,不过,光听到没有用,还要修。“一刹那顷,随顺修习”,听到以后要相信,马上依照佛所说的方法去做,这样的话,功德比前述的人还要大。

最后,佛作结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时,佛重新以偈语再说一遍。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地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就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槃】

【威德汝当知】威德菩萨你应该知道

【无上大觉心】一切众生本有的无上佛性

【本际无二相】在本际上,诸佛菩萨以及每一个众生都一样,并无差别。

【随顺诸方便】随顺各种众生的修持方法,

【其数即无量】其数量无限,

【如来总开示】佛将其总归纳起来,便有三种类有三个种类。

【寂静奢摩他】第一种是修止的方法,

【如镜照诸像】修止的方法要把自己心念拂拭干净,犹如明镜一样。

【如幻三摩地】第二种是修观,观世间一切如梦如幻,以幻除幻,

【如苗渐增长】幻观成就就是真空生妙有,性空缘起,所修妙行,如土中长苗,渐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修禅那像发声的乐器,中心是空的。

【三种妙法门】总归纳成此修止、修观、修禅三种法门,

【皆是觉随顺】这三种法门都是成佛最容易、最方便的方法。

【十方诸如来】十方世界一切佛,

【及诸大菩萨】以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就】都依此三种法门而成道。

【三事圆证故】这三种方法都修成功了,

【名究竟涅槃】就成佛。


圆觉经略说下一篇:第八章 辨音菩萨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