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著作 > 庄子諵譁
第三篇 养生主
---庄子諵譁


少知道  少烦恼

接下来就是《养生主》了,注意啊!我曾说孔子讲《论语》二十篇是连贯的,庄子的内七篇也是连贯的。《逍遥游》讲解脱以后,才能谈齐物,齐物以后才养生,这个题目次序我们先要了解。我和外国同学讨论时,经常把自己文化吹高一点,我说你们西方的文化只讲卫生是消极的,卫生是防御性的,中国讲养生是积极的,是超过防御,没有病先保养。要想不死,先要养好才不死嘛!所以才要养啊!可惜我们只懂这个名词,对于生命不懂得养生,还尽量在消耗,向死亡路上走。这就是庄子《齐物论》上讲过的一句话,“不亡以待尽”,虽然是活着,只是在那里等死,因为自己不晓得养生。要想真活着不等死,就要懂得养生了。以庄子的观念来讲,大家打坐学佛修道,不管你修大乘小乘佛法,也不过是养生而已。立场不同,解释就不同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两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青年同学抄起来,有依据可以不读书了,也可以不要联考了!他说我们生命是有限度的啊!学问知识是无穷尽的啊!拿有限度的生命,研究那个无穷尽的知识,多危险啊!你看这个真好吧!不要联考,也不要念书。有同学写日记、写信也提到过,他说:庄子说的生也有涯,你嘛!偏要我们研究学问,而知也无涯啊!下面两句老师您忘记了。我一点都没有忘记(众笑〉,“以有涯随无涯”,以有限生命跟着无穷的学问知识去追!“殆已”,这太危险了。

这个话是养生的道理,像我们抗战的时候,在大后方,碰到老年的朋友问说,你身体好不好?说,好啊!我很讲卫生,第一卫生不看报纸,看到报纸又气、又伤心、又烦恼。这个也就是庄子养生的道理。所以,无知识是幸福。但是不要被庄子骗了。庄子既然这样说,那你又何必写那么多啊!对不对?可见他的话是骗你的嘛!等于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讲老子,“言者不如智者默,此语我闻于老君”,像我们天天哗啦哗啦上课吹自己,大家写文章也这样的。言者不如智者默,没有智慧才说话,真有智慧不讲话了。白居易讲这一句话是老子说的,“若说老君是智者”,那么老子说这个话,他一定是大智慧人,“如何自著五千言?”他怎么还写五千言《道德经》呢?所以我看老子碰到白居易,会被他问得一句话都答不出来。你既然说不说话是大智慧,你为什么写一部《道德经》,写了五千言?现在我们看庄子的《养生主》,他告诉我们知识无穷,不要去追,那他为什么写《庄子》?所以不要上他的当啊!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以有尽的生命,跟着无穷尽的知识后面追,这是很危险的。知识是无限度的唷!我们拿到一点点知识,自己认为学问了不起,“已而为知者”,自己认为是智慧很高,有了不起的学问,这是一个自找麻烦的危险分子,“殆而已矣”。这话真有道理,道理是什么?学问到了极点,道理都明白了,要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进得去跳得出来,然后把自己脑子中一切书本丢开了,成为白纸一张,到这个境界时,可以养生了,可以谈道了,可以学禅了。所以经常有许多人说禅,站起来跟我讲:老师啊!你不要叫我们看书嘛!我说不行啊!你学识不够。他说那个六祖呢?一个大字不认识呀!我说你该不是七袓吧?六祖以前没有六祖,六祖以后也没有找到七祖啊!六祖是六祖,你是你啊!那么六祖总不会超过释迦牟尼佛吧!释迦牟尼佛从小到大,世间学问都学遍了啊!你为什么不学释迦牟尼佛,而一定要学六祖呢?所以庄子讲这个话是对的,学问到了最高处,然后把所有的学问丢下来,那才是高明的人。自己没有学问,本来是一张黑纸,冒充一张白纸是不对的。

讲到养生,民间有两句话,不过不大好,消极一点,可是还是要告诉你们。我们小时候五六岁开始读书就先背这些,背了几十年,摇头晃脑摇进来的,那些是童子功,现在摇出来啦!“知事少时烦恼少”,知道的事情少,烦恼就少。“识人多处是非多”,认识人太多的地方,碰到就讲是非嘛!可是这些话,我们几十年肚子里知道,嘴巴不敢讲,太消极了一点。但是话说回来,为了养生的话,这两句话真是名言,也是《庄子》里出来的道理,所以知识越高痛苦越深,学问越深烦恼越大。这也是深深体验到的,有时候自己看到书啊!恨不得把它烧掉,就是被你害的,但是书并没有害人啊!历史上南北朝的梁元帝,最爱读书讲书,最后亡国了,十四万卷的图书,用一把火烧光了;他说我读书几十年,结果还弄得亡国,都是被书害的。你说他笨不笨!所以学问并不害人,要懂这个道理。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这个道理就是说,人如何做到少烦恼,因为知道得越多,烦恼越深。现在有一本很流行的古书,就是《菜根谭》,这本书是明朝的一位儒家洪自诚先生作的,不过后来国内没有了,反而是日本人保留下来。民国初年,有人到日本留学发现了,同时买了很多中国失传的古书回来,《菜根谭》才流行起来。《菜根谭》的原文有几句话:“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涉世浅”,年轻人刚刚出来,入世不深,污染也不深;“历事深”,人生经历的事情太多,机械亦深。这个机械,就是代表那个有心计较的妄想,所谓机关用尽,那些烦恼也越多。所以他下面说的:“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就是我们普通喜欢讲做人,人生经验都要通达,但反而不如有些地方马虎一点的好。

练达这个话,《红楼梦》这本书就有,我们小学的时候已经偷偷地在看《红楼梦》了,书上的好句子都会背,那个时候,认为《红楼梦》已经黄得不得了的,现在看起来觉得清白得不得了,现在的书更黄了。《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这个活宝,不大肯读书,他的父亲在他书房里挂了一副对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实际上这两句话,一个人一辈子的修养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就是非常成功了。世事都很洞明,都看得很透彻,这是真学问;练达就是锻炼过,经验很多,所以对于人情世故很通达,这是大文章。本来这一副对子,是人生哲学的最高名言,可是我们这位少爷贾宝玉,最讨厌这一副对子,也就是道家庄子的这个思想。真洞明,真练达了,就会由极高明而到达平凡。这一类的思想在中国哲学里,是非常特殊的。西方文化也有这样的思想行为,但很少构成文字系统。而这一类的文字的系统,对于每一个人影响都很大。比方到了清朝以后,有名的这几个名士,如袁子才与郑板桥等等,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袁子才与郑板桥

像袁子才年轻考取功名,在康乾盛世,天下绝对太平那个时候,考取了进士就外放做县长,他的老师主考官是乾隆时代名臣尹文端。他来辞行的时候,老师问他,你年纪轻轻,出去做地方官,你有什么主意呀?等于现在问,你的政策是怎么样?他说:老师啊!到那里再说啦!也没有什么政策,不过我口袋里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他老师听了很不高兴。老师是讲理学的就训他,年纪轻轻怎么讲这个话!他说,老师啊!社会上的人如果像老师一样,就不需要准备这些了。尹文端一听,胡子一抹,嗯!他说,还是有些道理,不过不可以这样做啊!他出来后,同学们问他怎么样?他说高帽已经送掉一顶,这是袁子才有名的故事。

太平盛世做官是很舒服的,“一任清知府,十万马蹄银”,不需要贪污,绝对一毛钱不贪,收入就有那么多,不像我们现在待遇苦。所以袁子才做了两任县长就不干了,回去当名士,买了《红楼梦》的那个大观园,改名叫小仓山房。两三百年前那个时候,他的房子已经用透明的红色玻璃了,进口货很贵啊!小仓山房就在山里头,树木、林园美得很,像他们这些人生的哲学,就是走这个路线。

另外一位很清苦,与他相反的,就是有名的郑板桥,功名没有考取以前很可怜,是教书的。讲到教书啊!同我们一样,古今中外都很可怜,外国的教授也一样可怜。郑板桥教书的时候,饭都吃不起,尤其古代的教书,请到家里教,有些刻薄的主人家,早晨吃的稀饭,有人形容,“鼻风吹动浪悠悠”,鼻子呼吸起来,稀饭都起波浪了,所以有人说:“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他是江苏人,因为过年过节人家来收账,还不起,只好逃到外省在杭州教书。当然后来功名考取就做了官。

这个人非常有趣的,也非常高雅,同袁子才一样,做了一任县长以后就不干了,回家读书。他有几句名言,青年人不要学,学了不好,画虎不成就变成狗了。“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绝对的聪明人,最后通达了,再学到绝对的糊涂,这个是真难了。他说人生做人处事,要万事放人家一马,退一步,当下心里头就很安详。并不是像宗教家那个样子,求来生要得个好福报,这就不对了。像这一类的思想充满在文化中,中国的文学家,也就是哲学家,以及历代许多文人,一生走这个路线的非常多。因此像郑板桥、袁子才(枚)他们,在家里又讲究吃,讲究穿,讲究玩。这个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一百多年之间,文人知识分子,充满了这种状况。因为太平社会太安定,安定到人活着不知道如何打发日子。

现在我们归结下来,就是庄子所讲的,少知识少烦恼,知识学问愈高,痛苦烦恼愈大。尤其生当乱世的时候,知识学问愈高的人,心里随时都在忧患痛苦中。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看到庄子这两句话,如果说是教育,我们历代的教育家之所以不去采用,是因为它非常的消极,消极到接近滑头了。对于人生处世虽然滑头而逃避,不过有它的道理。譬如第一句话:“为善无近名”,等于他的格言,就是说做善事应该做到没得名气,人家不晓得你在做善事。“为恶无近刑”,做坏事,有时人也难免,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的善人,每一个人内在私心,或生活上总有些不对的地方,但是不会达到犯法的边缘,不会达到打击、痛苦、失败到极点那个边缘。换句话说,就是善恶之间恰到好处。你说这个人好吗?好不到哪里去,坏吗?也不坏,也不算太好,表面上看起来还是这两句话。

所以有人研究了《庄子》,认为道家都是逃避的,消极的,实际上不是这样。“为善无近名”,中国文化不仅庄子的思想如此,诸子百家都是如此。过去大家讲做好事有四个字,叫做“阴功积德”,不晓得你们年轻人听过没有?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这个道理灌输得很牢,做人一辈子要做到阴功积德。阴,是暗的,偷偷做了好事别人不知道,这就是阴功。因为真正的阴功才是真正的积德。如果做好人做好事,是为了给人家表扬,为了让人家说我们是好人,这个不算是善事。

我经常提到一本小说《聊斋志异》,因为最近在座满眼看到有许多新来的青年同学,他们也许没有看过这部说鬼的小说;但是很多同学对于这本书也很欣赏,我往往问第一篇是什么?很多人答不出来,《聊斋》这一部书说鬼怪,说狐狸精,它的宗旨在哪里你就不懂了!现在我给你们做答案,第一篇是《考城隍》。我们台北市到了成都路,不是有一个城隍庙吗?城隍也就是阴间的地方官。这一篇很妙,有一个读书人,做梦梦见接到一个通知,叫他参加一个考试。他莫名其妙,心里想,还没有到联考的时间,也不是普考,为什么要马上去考试?一到那里看见上面坐的主考官是关公,这个多吓人!我们中国人素来对关公是尊重得不得了,那比包公还威严。

题目发下来,他就作了一篇文章,中间有几句很要紧的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一个人有心去做善事,故意有心的,为了做好人去做善事,他说这个人虽然做了好事,也不赏他,因为他有个目的是好名、求名。无心为恶,这个人无意做坏事,譬如说:家里一块破铜烂铁,向窗外一丢,结果伤了人,他是无意的,他无心为恶,虽然做了坏事,不罚。所以关公当场阅卷,拍案叫好,录取了他,要他马上去做城隍。他一听去做城隍,糟糕,那要死了以后才做的。他说我还不能死啊!最后只好向关公请求说:我妈妈年纪大,只有我一个儿子,你叫我马上去做阴间的官,我死了,谁孝养我妈妈啊?关公说:你有此心真是好极了,马上叫人看他妈妈还有几年阳寿。判官(秘书〉把簿子翻开一查,还有九年。关公说:可以,就等你九年吧!那个职位先叫判官(秘书〉代理。

这个故事就是说明“为善无近名”的道理,表面上看是逃避,但也是教你做善事是要真善,不求神知,不为名利,也不要为了因果报应。我常常碰到许多学宗教的朋友,好像他做了许多好事,已经磕了好多头,拜了好多佛,念了好多经,好像他也天天上教堂做礼拜,为什么他的爸爸妈妈会死掉呢?这个问题我是答不出来的,只好看着他,张开嘴巴,没办法答。这种心理就是伪善。如果拿历史来证明,有很多忠臣孝子的做法,“为善无近名”的太多了,所以暂时到此就不补充了。

“为恶无近刑”这可不是鼓励我们去做坏事的。我们要把这个文字了解了,这也等于孔子的思想《论语》里头,子夏说的“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人们常常把这两句,解释成做人道德在大的原则标准上,绝对不要超过范围,小地方有时候马虎一点是可以的。在我的看法,这样解释也对,但是这两句话也另有含义,就是道德的大原则绝对不能违反,小地方呢,不是叫你可以违反,“出入可也”,是在两可之间的时候,要慎重考虑的意思,最好连小德都不违反。有时古人的批注,还是值得商榷的,不要认为古人一定是很高明。“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也就是“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归纳下来,庄子这两句话,说明人生要止于至善,基本的含义分成两段共有三点。第一是养生,把自己的身心修养到不烦恼不痛苦,很安详平凡,很快乐的过一生。有学问、有思想、有知识、有经验,要不被其所困,要能够解脱这一切;换句话说,要提得起放得下。第二就是在善恶之间,在人生的行为上,绝对要走至善的路子。不过他的文学的气氛,“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两面一说,我们往往被他文章的气势弄迷糊就搞错了。

 

打通督脉

第三点呢,“缘督以为经”,这个大麻烦来了,这一句话严重得很。所以庄子讲的养生,后来道家修神仙之学,炼丹、长生不老、袪病延年的这一套,成为中国特有的学问,笼统就叫做养生之学。修道的人都是走养生之学的路子。道家这些养生之学的观念,就是取自庄子这一篇的,这个我们首先要了解。了解了这个,我们特别要提的是,中国文化里特有的养生之学,西方文化里是没有的。西方文化也讲人的生命可以长生,譬如后来演变成西方的宗教,所谓升到天堂去就得永生,那是讲这个肉体死后,精神的生命可以得永生、长生。只有中国文化认为,我们这个肉体生命,经由一种学问,一种方法,可以修养到永恒的存在。这就是长生不死之学。人是能够修成神仙的,也就是庄子所讲的真人。研究全世界的文化,可以说没有任何民族文化曾大胆假设,生命经过修炼,可以永远活下去,就只有中国文化才有。

那么修炼的方法呢?青年同学们看武侠小说,就知道人身上有奇经八脉。奇经这个“奇”字,应该念成“只”,单数谓之“奇”;八脉是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冲脉、带脉、任脉、督脉。奇经八脉单独统摄全身气血的运行,尤其道家、密宗流行讲气脉,便特别注重任督二脉的气。另外中医所讲的把十二经脉,处分为六条阴脉,六条阳脉,上下左右,头面手足互相交叉贯通,统摄了西医所讲的心、肝、脾胃、肺、肾、大小肠、膀胱等内脏,以及肌肉神经系统。学中医的要特别注意,现在西医说法,十二对脑神经也是左右交叉的。譬如我们经常说,发现这个人,左边手臂肩膀很痛,或者发酸,可能病根是在右边;也很可能是阳明经脉不通。胃不舒服,并不一定是胃上有癌啦,而是气的运行不通。譬如腿有时候不舒服,走路站不住,发软无力啦!也可能是胃不好引起,不过胃不好的情况有很多种原因。

奇经八脉的主脉就是督脉,这里“缘督以为经”,这个督脉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在我们身体的背脊。人体是以一个背脊骨为中心,心、肝、脾、肺、肾五脏六腑都挂在这个背脊骨上,人是站立的,顶天立地,这是我们人的优点。动物跟我们人不同,它的背脊骨是横放的,五脏是横挂的,所以佛学把它们叫做傍生,也叫做横生、畜生。我们人是直立的,以督脉为主,神经系统沿着背脊骨一直到头,所谓中枢神经系统,是我们人体健康活着重要的依靠。

到了前面自舌头以下,就是肺啊!心脏啊!肝啊!胃啊!横膈膜啊!大肠啊!小肠啊!一直到下面,这个系统,在医学旧的翻译是自律神经的系统。所以有些人中风了,嘴歪了,讲话做不了主,中枢神经系统仍好,只是自律神经出了毛病。这些都牵涉到医学,讲起来很啰嗦。所以督脉,就是背脊神经系统。我们这个身体,像盖房子一样,一个骨干,前面两个出来是手,上面加一个东西是头,下面两个叉叉是脚,但主要是这个督脉,督脉是中枢系统。那么督脉是背脊骨的中心吗?这是千古以来道家、密宗讨论得非常厉害的问题,到现在还在讨论。西医过去不太承认有这个东西,现在已经开始慢慢承认了,所以科学还是要慢慢进步的。

那么,许多人的讨论,认为督脉是什么呢?我们背脊骨这样一节一节串拢来中间是空的,所以我们有时候生病到医院去,医生就抽脊髓化验,一个空针管打进背脊骨的骨节的缝里,把脊椎骨的脊髓抽出一点化验。猪骨头里,也有一条白白软软的就是脊髓。这一条一条连上,直到我们头顶,中间脊髓有液体,其中一条很细的路线,一直到后脑的,就是督脉。这是印度瑜珈以及有些道家那么认定的。

另外有些道家,有些密宗,认为这样说法还不对,太粗浅了,认为督脉是每一节脊骨的中间,那个白白的脊髓,这个脊髓的中间的中心,细到比我们头发丝还细的,那么一条空的路一直上到脑。这个是“有相”,有这么一个现象;“而无形”,脊髓中间是空的。所以也比方它如芭蕉树,如香蕉树,你看到是一个筒状,但中间没有心。所以我们年纪大了,背脊弯起来了,就是督脉的生命力量不够了,于是头就低下来了,督脉闭塞不通了,乃至坏了。所以修道的人讲打坐,第一重要就是打通督脉。

讲到督脉的修炼方法,各家名称不同,道理都一样。可是一般学佛、修密、学道的很可怜,学问不能融会贯通,而被许多宗派的术语名词困惑了,始终在那里解释术语,搞名相,搞各宗派经验所发现的理论,都在边缘上摸,摸了半天更搞不清了。实际上不管古今哪一宗哪一派,道是那个道,身体也是这么一个身体,不会说道家同佛家的身体不同,更不会是现代人身体比古代人身体有大变化,都是一样的。对我们来讲呢?因为道家用的术语,讲起来比较方便,但是不要被这些名词术语困住就对了。

 

督脉的三关

道家经常讲到,后三关、前三关,督脉有三个部位最要紧。腰的部位叫尾闾关,从下面起来,尾闾就是腰的这个部位。譬如说有些女性经常腰酸背痛,因为生孩子或其他原因,气脉破损衰弱,甚至于闭塞没有恢复,所以腰没有力量。女性本来腰比较没有力量,我经常给大家讲,男人走路跟女人走路不同,男人走路是两个膝盖头弯起来这样走的,男人年纪大了,膝盖头弯得不灵便了,这就很讨厌了,越年轻,膝盖头越灵便。女人走路是屁股在动,因为腰在扭,这是生理气脉的关系,不是骨头的关系。女人生命的重点是中间这一圈,叫做带脉,带脉的气足不足非常重要。督脉的这一节打不通,男女都一样,坐起来都是勾腰驼背的,腰这里叫他直一点,唉呀!要命了,这里都很衰弱。那么这两边呢?

背脊骨两边腰部,在中医是命门火所在,是生命的根本,也是针灸的重要穴道。所以老年人腰酸背痛,要捶腰捶背!如果实在是很痛,只好找人按摩推拿,叫人家捶打才痛快。所以腰酸就是督脉的尾闾关不通,督脉最难打通的就是尾闾关。尤其年轻人,打坐练气功,讲修养做工夫,往往到达这一关,一百人有五十双通通垮掉了。男女都一样存在的问题,刚刚打坐有一点精神,这一关还没有走通,身体出毛病了,乃至于发生遗精啊!各种各样的毛病,据我所知是非常普遍。很可惜!我们这个民族,因为传统礼教的文化关系,个个有这个病,人人不敢说,身体都没有调整好。许多修道也好,练工夫也好,第一关尾闾,包括腰部以上,通通没有打通,所以影响肠胃、肾脏、膀胱等,百病丛生。如果这一关通过,就健康多了,那么人体内脏胃以下半部,应该没有病了,而且不管男女,生理上保持年轻,像儿童的身体一样。

这一关通了以后,向上就是夹脊关,道家叫做夹脊,夹就是肩胛骨两块向脊椎夹拢来,那里有一条窝窝的地方,与心、肺、呼吸系统、肝胆、脾胃连带关系很重要,做工夫修养能够把背脊这一关打通的人,就不同了。平常坐在那里,会挺起腰来,自然很直的,你叫他弯腰很不舒服。再看我们年纪大了的人,总喜欢弯腰,一坐下来喜欢把两个腿跷起来,现在是二十几岁已经在跷腿了。老了的人坐在办公室,最希望是靠在椅子上,两个腿都要放到办公桌上去,只要有机会,两个腿非抬高不可。以中医来讲,这是下元亏损,夹脊这一关通不过。前面所谓中宫胃气,一切都不充足,呼吸系统的毛病啦!胃口不好啦!各种各样的病多得很,这是后三关的第二关。

再上来那就更难过关了,叫玉枕关。玉枕就是后脑,所以有许多人打坐、修道做工夫,不管你修净土,或者基督教天主教静坐闭静,或者道家修炼,在我的经验上,很少有人能够到达这一关,尤其这一关能够走通的人更是非常少。如果有人静坐修道,到了这个脑的部位会非常痛苦,除了童体童真入道以外。童体就是女性第一次的月经以前,男性是性知识完全没有开窍的,像这样的人修道才不会有这种痛苦。可是童体不会有这个智慧,除非天才的天才。

要打通脑这部分气机很不容易,因为人脑到十几岁超过童体年龄后,脑神经大部分衰败,气脉或闭塞,或死亡。譬如说会近视老花,就是衰老了、退化了,这些都属于道家所谓的玉枕关这部分的气脉,气脉到了这里通不过,所以普通人或修道的人,在气脉要通过时,常常头痛得不得了,或者眼睛痛、牙齿痛、耳朵鼻子出毛病,各种毛病都来了。再看了报纸上的医学知识,有一点毛病,就怀疑是这样是那样,外加恐怕自己是癌症,结果嘛!又找医生又吃药,并没有勇气把自己的生命拿来试验一下。当然,我也不主张人家这样试验,结果工夫整个的退回去,等于没有用。

或者有些学佛的人到这里,有眼通了,能够看到这样,看到那样,实际上都是玉枕关没有通,那个气剌激了视觉神经或听觉神经,在将通未通之间发生许多的怪象。然后自己认为有神通了,再加上心理的牵强附会,好一点嘛,大神经变成了小神通,小事还看得蛮灵,严重一点的呢,大神经、小神通都没有了,完全成神经了。所以有许多人,打坐修道疯了,武侠小说上说是走火入魔,就是这个原因。实际上也没有火,也没有魔,就是“缘督以为经”,是经脉的气没有打通,没有真正的恢复健康。如果玉枕这一关头脑气脉打通了,不管你年纪多么大,思想不会疲劳,身体不会倦怠,记忆力不会衰退,也不会耳朵聋,也不会眼睛近视老花,应该说比年轻人还要行,这就是讲督脉这一部分。如要参考,可看我讲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此书已有八国不同文字的翻译,在世界上流行。

当然我们今天在讲《庄子》,不是讲气脉之学,为了解释“缘督以为经”,而说身体督脉这个系统。再说怎么叫“缘”呢?佛学有个名称叫攀缘,等于人爬楼梯一阶一阶,连续的慢慢爬上来,一圈连带一圏,这一圏又钩住那一圈,这样谓之攀;像爬山一样,两个手一步一步抓到藤子,抓到石头慢慢爬上去叫做攀。缘就是沿着这条道路,一节一节慢慢向上连锁的关系。所以“缘督”以督脉为主,保持健康,是我们养生之道,以生命的气化使健康一节一节向上爬。“以为经”不是奇经八脉的经,应该做“常”字解释,要真想保持整个身体中心的健康,则“缘督以为经”,必须督脉保持绝对的健康。

 

要名利  要成仙

接着是所谓奇经八脉中,督脉前面的任脉,刚才我们讲自律神经系统都叫任脉,环绕腰部这一条是带脉,身体中间有象而无形的是冲脉,也就是后来密宗道家所认为的中脉。不过有人辩论,说冲脉不是中脉,大家都为名词为这个作用在辩论,我们暂时不去管它。反正人体这四条脉,加上两足两手到头脑上下,这八条脉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所谓打通了气脉,是没有缺陷,没有病痛,没有闭塞,那是绝对的健康。

庄子讲到这里,只提到督脉的重要,为什么不讲下去说任脉、带脉呢?因为他有一个“缘督以为经”,其他任脉也好,带脉也好,总而言之,背脊骨这一条到脑中枢神经的这个督脉最重要,这是主干。至于修道、修密宗认为中脉才是最重要的说法,那是后来的事,因为督脉、任脉都不通的话,中脉没有办法通。中脉真正的通了,这奇经八脉当然通。所以必须先要以督脉为主,这个打通了,后面才能一路跟上来。如果以督脉为基础,其他跟着督脉的作用,打通了,身体恢复健康了,那么据我的想像,不能说我的经验,长生不老,慢一点老,不是完全不老,绝对做得到。不过要专修才行。不能像我们一般人学佛修道,地皮也要炒,房地也要有,汽车、黄金、美钞,多少总要一点点吧!名片上总要印一条官衔吧!董事长啊!那是“长”的,再不然来个什么“员”的啦,如果这些都想有,然后又想做到缘督以为经,修到长生不老,奇经八脉打通!据我所知是不可能的。那真是庄子在前面讲过的,属于人生的大梦,也就像我们历史上的秦始皇和汉武帝,又要名利,又想成仙。

有一点你们青年同学要注意!人的欲望跟着年龄、知识、经验在升高,非常可怕的。假使这个人的欲望不跟着这些升高的话,那差不多可以修道了,甚至于减退更好。实际上我们许多学佛修道的人,讲起来是看空,我看啊!只比我空的大一点点!不大容易真看得空的,包括我们大家都在内。这样一来不能专修,想缘督以为经,想长生绝对不可能。所以跟着欲望的升高,当了皇帝的人,秦始皇要做神仙,汉武帝要做神仙,唐朝、明朝好几个皇帝也要做神仙,多得很。人到了权位最高处,还要想另外一个超越,一超越就把他搞死了。

汉武帝有一位大臣叫汲黯,另一个是道家的神仙东方朔,两人讲话会影响他。东方朔素来很滑稽,他经常搞得汉武帝哭笑不得,皇帝一点办法都没有。汲黯这个人是忠臣,当面批评汉武帝,“内多欲,而外示仁义”。内在欲望那么大,外面讲大仁大义,又想修道成神仙升天。那个天上你还爬得上去吗?历史上汲黯这个人很憨,就是傻头傻脑的,但是个忠臣,他当面批评皇帝,汉武帝也一声不响!因为晓得他忠心耿耿,讲的是老实话。其实历史上岂止汉武帝,大概我们所有学佛修道的,都是汉武帝的徒弟,都犯了这个毛病,内多欲而外示仁义,所以要想修道成功,“其可得乎?”这怎么办得到?所以真正能够做到无忧无虑无求,“缘督以为经”这一句话,就成功了。

但是庄子还没有说完,刚才他只讲了一个督脉。督脉打通的时候,你看下面几句话来了,“可以保身”,身体的健康长寿是绝对的,可以袪病延年。“可以全生”,怎么叫“全生”?就是这一生,这一辈子很幸福、很快乐的活着,全始全终。“可以养亲”,不会死在父母的前面,当然可以孝养父母照应家庭。“亲”还不只是说照应父母,乃至照应你的家庭子女。所以三个条件,“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第四句“可以尽年”。就是可以活到真正该死的时候才死,尽了你的天年。我们许多人死亡,没有尽了天年,在佛学里头,都叫做横死。

照中国道家的说法,人活一万年是很普通的,道家有一本书把这个账算得很妙的,最短命是活一千年。我们普通人把活到一百岁当作高寿,在道家看起来那是不通的。人本来有万年的寿命,为什么变短呢?他有个会计的算法:高兴哈哈大笑一下少了半年,发了一顿脾气少了五年到十年,哭了一场又扣了好多年。那一本账很有趣,我哪一天把这个道书找出来,交给会计把它统计画一个表,看一扣以后剩多少。现在人生七十就算古来稀了,这个不算尽年,所以真正的尽年是规规矩矩活到千年万年,然后嘛!还不叫做死亡,道家有个名称叫“登遐”。登就是上升,遐就是很高远的另外一个世界去了,等于佛家说往生到其他的佛国了。

庄子下面要讲的这一段,提出来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要特别留意啊!故事的内容很简单,可是经过庄子的笔法一写,就很漂亮。中国的文学以及各方面,两千多年来,引用庄子这些故事,作各种说明的地方太多了。如果现在人用白话,高度的文学手法,再把每一个故事描写出来,应该是更好。

 

解牛的技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这是第一句,是题目,这个庖丁是给皇帝管厨房的,庖是职务;丁就是这个男人,所以叫庖丁。男人叫丁,女人叫口。这个人是哪个皇帝的厨师呢?文惠君,就是孟子见梁惠王那个惠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就是给他杀牛。当然现在有更好的杀牛机器了,但他是手艺啊!是当时的一种技术。

“手之所触”,庄子一定学过杀牛的,至少曾在那里观察了很久。这个牛一拉来,把绳子一转,乡下杀牛你们看过没有?我们看过杀猪、杀牛,因为我是乡下长大,听到杀猪杀牛,赶快跑去看,很热闹,比戏还好看。杀牛人把绳子转到鼻子旁边,手在牛背上一拍,普通拍一拍,是表示很爱护,碰到杀牛的一拍,已经是很倒霉了。

“肩之所倚”,绳子一拉牛,那个牛鼻子给他拉歪了,然后他那个肩膀这么一靠,有工夫哦!就是柔道摔跤,这个牛就被他靠到地上去了,牛就跪下来了。“足之所履”,然后这个右脚一抬,就压到牛身上。“膝之所踦”,膝盖头顶到一个穴道,后来我研究晓得,牛身上那个穴道同人体一样,牛被他一顶到穴道一定发麻了。“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就是那个刀啊!在牛的颈项上面轻轻一拉,就倒下来了。这几句话描写他的那个技术,那个动作之干脆利落,皮套里头刀一拿出来,一刀下去,牛哼都不哼一声,一条生命就回老家了。“合于桑林之舞”,看起来他不是在杀牛,简直在跳舞一样,手这么一拉,这么一拍,肩膀一靠,膝盖头一顶,腰里头抽一把刀,嘶……就下来了。不像医生开刀啊!还要穿上白衣,带上绿帽,好几个人上麻醉药,搞了几个钟头。那个庖丁却快得很,几分钟就完了,而且那个动作“合于桑林之舞”,“桑林”是商汤的时候,有名的歌舞艺术。

“乃中经首之会”,他那个刀一下去,牛身上的这个十二经脉分离了,头上轻轻拉一下,整个的皮都脱开了。他对于解牛技术之熟啊,高明到这个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叫作杀生的艺术。杀生已经到达了艺术境界了。实际上也使被杀的牛痛苦减少了,我想那个牛灵魂出窍的时候,一定会回头告诉他,你的技术真高明,我不大痛苦啊!因为古代那个杀头,看得真是害怕,犯人上了刑场,对刽子手说,拜托!来生我们做个朋友,给我利便一点,就是快一点。那刽子手杀人就看这个头,这么咚!一拍!也像杀牛一样,并不是画上画的,拿把刀切胡瓜那么砍,可见那个画画的没有看过杀头。刽子手把犯人的头发这么一抓,这样一靠就完啦!快得很呢!我们年轻的时候都看过。

庄子讲得好好的,教人养生活得长,活得舒服,可是为什么弄一段杀牛的来讲?你说怪不怪!固然描写这个杀牛的技术很美啦!总是不好。读书要注意这些地方。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这一段是古文,给会写白话文小说的编个剧本一定漂亮了。梁惠王站在那里看他杀牛,看完了,口里惊叹,“嘻!”就是这样一声,“善哉!”好哇!大概还在鼓掌,可惜他没有描写。“技盖至此乎?”你这个杀牛本事怎么这么大!你这个杀牛真利落,杀得好,皇帝在庖丁面前赞叹杀生。孟子看到的话,一定要骂他的。

 

庖丁说法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听到文惠君那么一讲,“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释刀”,杀牛的把刀一摆,那个姿态之优美!就说,报告殿下,我真正喜欢的是修道,因为我学道,所以会杀牛。你们年轻同学不要学道啊!打坐坐死了,比杀猪杀牛的还糟糕!(众笑)刚才是讲的一句笑话啦!这个庖丁说,我啊!因为好学道!由道的精神来做任何事情,技巧都高明,所以超越了,已经不是形而下,而是形而上了。就像我们这个大艺术家陈教授,石膏泥巴到他手上一捏,就是不同,让我们捏起来,泥巴还是泥巴!“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说这个就是养生的道理,也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读书联考也好,都像庖丁杀牛一样,那就好了!进考场也无所谓,解答题一拿来,随便一画就是了;考完了把笔一丢,出来,很有把握,再来一杯冰淇淋,这就是庖丁解牛了。要有这样的修养才行啊!要修养到道的境界,任何技术都可以达到超神入化,就是这四个字“进乎技矣”。做生意做到这个程度嘛!无所谓发财,就是爱发就发,不发就不发这个样子。这是讲原则。

你看这位杀牛的给梁惠王传道!庄子以杀牛在说法。拿佛家来讲啊!“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他以杀牛身而说法,因为他是杀牛,梁惠王是杀人;当皇帝也爱杀人,认为杀牛、杀人,差不多!所以他在传道!他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他说开始我学杀牛的时候,我看到什么都是牛,都想杀,像杀牛一样杀。

这里先讲个笑话,年轻人练武功的、学拳的,现在什么跆拳道啊!柔道啊!学了两三个礼拜,这个手发痒,到处看到人都想动一下,看到柱头都要打两下。等于小孩啊!小狗啊!长牙齿的时候,看到臭鞋子都要咬它两下,不然牙根发痒。学技术开始的时候,也是什么都要动,就像庖丁开始看到什么都是牛一样。我们小的时候,听到乡下人学剃头,剃头店老板教这个徒弟怎么拿刀怎么刮,绝对不能拿人的头给他做实验,先拿个胡瓜学刮那个皮。以前学徒都要做家务,这个老板娘就是师娘啦!煮饭了,叫他打一点水,这个学剃头的,把刀在胡瓜上“咚”一下插着,就进去拿水了。然后出来,就又把刀拿出来慢慢刮啊!刮!搞惯了。后来师父叫他给人剃头的时候,师娘又在里头叫他打水,他就把剃头刀在人家头上“咚”一下,这个人就完蛋了。这是个大笑话,古代学剃头的,习惯到达“忘”了,任何时间都是会如此做的。

说到剃头,我小的时候,喜欢给一个挑担子的剃头,坐在那个矮凳上,那个剃头的会作诗,他一剃头就谈起诗来,所以我也很喜欢他来剃头。尤其夏天叫他刮得光光的,热水一洗,那个清凉的味道比在冷气电风扇底下还舒畅。我问他你这两天作什么打油诗,念给我们听,后来许多剃头店的对子,都是他念给我听的,有一副是“毫末生意,顶上功夫”。我都还记得,这都是童子功,一边给他剃头,有意思的诗就把它背来。还有一副,后来知道是左宗棠的,“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一个个把你头都砍下来。这是左宗棠少年时候的气派!后来变成理发店的一副名对。

这个剃头匠,我常常让他剃头,跟他谈诗,过后我有点害怕,他一边给我讲诗,一边在我头上乱刮一顿,万一他讲忘了,也在我头上咚的一刀,那就不得了啦!后来我长大出门以后,回忆在柳树底下刮个光头,夏天用一盆热水洗了凉快凉快,现在追想那个境界,比冷气底下喝一杯咖啡还痛快,但“岂可得乎”!永不可得了。回想他剃头时,已经到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了,把我们的头不当人头了,眼睛都不看的,随便在那里刮两下就光了。许多师大的同学在快要毕业那年去试教,上台两个腿都在发抖,对不对?你们师大同学都有经验,慢慢上课久了,上到讲台以后,下面一个人都看不见,目中无学生了,等于目无全牛了。

所以庖丁开始三年,他说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三年后看到牛都不是牛啦!眼睛里头没有牛了,技术和经验到达那么高的境界了。等于我们开始学打坐的人,只晓得自己两个腿痛,所以始臣之学打坐也,所见无非腿也!三年之后,未尝知坐也,坐得啊!昏沉、睡觉忘记了腿,腿的痛苦感觉没有,坐在那里睡觉了,所以始终也没有学好打坐。

“方今之时”,这个庖丁讲,三年以后到现在,拿现在讲就是几十年经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就是我向大家报告的,我小时候那个剃头师父,他一边跟我讲话,眼睛还看到书上,用剃刀在我头上乱刮,刮得比西瓜皮还青,那是“以神遇”。他那个刀啊!跟他的意识跟我的头皮合一了,叫做三身合一,刮得进入精神的境界,“而不以目视”,不要眼睛看而到达这个境界。注意哦!任何艺术家、文学家写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诗,也是这样的。自己过后一看,这是我写的吗?我也有几次经验,说这个写得蛮好啊!问这个同学是谁写的,他说,老师这是你写的嘛!他们还以为我作假,其实我早忘了;我心里笑一笑,我当时怎么写出来的真不知道,就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官就是五官,眼睛看到牛身上的毛,已经刮得蛮干净了,技术搞熟的时候,觉得这个猪皮牛皮已经不要再刮了,可是刀顺手了以后,又再来一刀,这一刀是神遇之刀,这一刀下来是彻底干净。所以“官知止”,五官、生理的机能有意停止,但停止不了;“而神欲行”,那个精神的境界自然还来一下,很优美。

 

人生的关键和枝节

庖丁解牛的故事说完了,道理还没有完。最重要的一点,他说那个杀牛的技术,已经是达到道的境界。任何一种专长的技术,进化到神化的境界,是不用头脑不用肉体的官能,完全是神行,是精神一致自然来的。譬如大的艺术家,大的文学家,乃至高明的外科医生,他的医道到了最高明的地方,下刀不一定都是用眼睛盯着看的,刀到了多少深浅程度,他的意识已经感受到了。他说“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只用神,而不用眼睛了。这个神不是眼神的那个神了,是精神的神,超乎物质官能的。所谓“官知止而神欲行”,他说技术到了最高近乎道的境界,进入精神的领域里头,四肢官能想停止,而这个神的境界“欲行”,连绵不断了。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个庖丁以杀牛的技术,说明了一个大道理。他说当我技术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时候,这个刀下去到牛身上,不是呆板的,不要用普通的脑筋思想,那个刀顺着牛身体的结构,依乎天理而欲行,很自然就滑下去了。“依乎天理”,这个天理就是人要有天理良心这个俗语。实际上所谓天理,就是天然的这个道理;一个物质天然的纹理,都是顺其自然,依乎自然。“批大郤,导大窾”,就是牛身体大关键的地方。譬如说膀子啊!肚子啊!腿子啊!在这些大关节空隙的地方,顺着经脉的流行,一刀下去把它解脱开了。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一句话“因其固然”,那些生理有它当然的关键地方,自然解脱开了。大要紧的关键解脱开了,细节自然解脱开了,所以他讲一句结论,“技经肯綮之未尝”,技术所经过的,就是这个刀下去经过枝节的地方。这个技也代表技术,也代表枝节的地方,就是现在我们讲神经丛,一个大关节的要紧的地方,“肯綮”是关键。他说当技术已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哪一条神经,哪一块肉,“之未尝”,我脑子里都没有注意了,顺着刀势就下来。等于一个雕刻家,顺那个石头的纹理,木头的纹理,自然就刻下来了。“而况大軱乎!”他说大的骨头,大的阻碍的地方,刀子在旁边一溜就转过去了,解脱了。现在大致解释这几句文字,重点要注意庖丁讲杀牛的道理,实际上与做人做事道理一样。

所以人世的道理,到达超越的境界,不管你怎么样做事,做领导人,或者被人领导,要解决一个问题,也就是依乎天理,用自然治世。“批大郤,导大窾”,关键要点的地方解开了,整个事情就办好了。但不是勉强做的,是“因其固然”而来,所以这些枝节的地方根本不理。不是不理,是顺其自然,枝节的地方跟着关键的地方就解开了,也根本就没有阻碍了。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他批评杀牛的人,“良庖”,很好技术的,“岁更刀”,他们一年要换一把刀,这个刀用一年非换不可。等于现在医院开刀的医生,开刀以后那个刀就要换,就怕有问题。他说最高明的庖人,一年要换一把刀。下面一句注解“割也”,他说他们不是杀牛是在割牛,慢慢地割,牛被杀得也痛,他自己也痛苦。“族庖”,地方上有些高明杀牛的,月更刀,一个月换一把新刀,那是“折也”,硬砍的!那不是在杀牛,那是砍剁这头牛。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告诉梁惠王说,我现在这一把刀,用了十九年,没有换过,这一把刀杀了数千头牛了。他说你看我这个刀刃,锋面像新的一样,没有缺口,锋利得很。这个道理说明得很深刻,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学写毛笔字,不会写字的嫌笔不好,不听话,换一支最好的笔,买来几千块的进口货,写了几个字好讨厌,我要向这一边,它偏要向那一边。同样道理,这个庖丁解牛,不会杀牛说刀不利,如果技术到了最高点,修养到了最高点,最坏的笔,可以写最好的字。真的书法家还喜欢用坏笔写,写出来神韵还超过那个新笔写的,那已经不是写字了,就是庄子说的:“官知止而神欲行”,到了神化的境界。

他现在讲到杀牛这一把刀,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同时也说明会写文章的人,怎么写都好;写不好的人,挖空心思也写不好。一个才俊高的人,处理国家大事也好,处理个人的事也好,乃至做菜也好,都会做得很好。会做菜的人,随便一个蛋一点油,一点盐巴,炒出来都很好吃;像我们不会煮菜,花生米都炒焦了的。这个意义很深,要我们自己去体会。所以说,在乎自己意境的造诣高不高,不靠工具的好坏;做人处世是看你智慧高不高,修养高不高,不靠环境条件的帮忙。下面他加以发挥。

“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的文章,影响我们文化最深厚,所谓文学、诗词,乃至写大文章,像“刀刃若新发于硎”这一句成语,“游刃有余”这四个字,都是出在《庄子》。“彼节者有闲”,他说牛身上那个关节,不管多严密的,都有空隙。古书上这个“闲”字,和“间”通用。“而刀刃者无厚”,可是这把刀的锋利,在我手里已经变成没有厚度了。譬如我们两个指头捏得很紧,都没有缝,你说有没有缝?还是有!厚的东西在这个指头缝过不去,可是非常非常薄的,在这里一拉就过来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任何严密的事情,都有缺点,都有空隙,同人体上的、生物身上的关节一样。“而刀刃者无厚”,而我用的这个刀呢?在我手里变成没有刀了,那么空灵,没有空隙的地方都可以进去,何况还有一点点空隙可进!所以他说:“以无厚入有闲”,我以这一把无形没有厚度的刀,进入那个空间的地方去,“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恢恢乎”,是形容词,那是舒服、潇洒、从容。他说,我这一把刀随便在哪个关节没有空隙的地方,“游刃”,那个刀好像在物体上游泳一样,很轻松很自在的就过去了。“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因此这一把刀我用了十九年,还同刚刚出炉的新刀一样。

这句话就是重点,我们为人处世,永远保持刚刚出来的那个心情。譬如现在你们是年轻人,我们老年人也都是年轻过来的,年轻人一出校门满怀的抱负,满怀的希望,但是入世一久了,挫折受多了,艰难困苦经过了,或者心污染了变坏了,或者本来很爽直的,变得不敢说话了,或者本来很坦白的,变成很弯曲的心理,本来有抱负的,最后变得很窝囊。一般认为,社会的环境影响了一个人,实际上懂了庄子这个故事的道理,就是说,社会的环境不足以影响我们,如果自己有独立的造诣修养,使精神超神入化,在任何复杂的世界,任何复杂的时代环境,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永远保持开始出来那个心情,这是最高的修养。

中国儒释道三家,有个名称叫做永远保持“初心”,就是最初在开始的那个心理状况,人能够永远保持“初心”,很纯洁,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染污,永远保持那个光明磊落、坦白纯洁,如老子所讲的“如婴儿乎”!那就是庄子所说的这一把刀,永远不坏,永远常新的道理。他说明了这个要点,同时我们要了解这个原则,对于我们生命的修养也是一样。

我们人为什么容易苍老呢?因为受了外界一切的影响,而产生情绪的变化,慢慢由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了。所以修道处世就是庄子庖丁解牛的道理。虽然处在很复杂的世间,批大郤,处理大关键要看大要点,自己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像这一把刚刚出炉的刀一样,不硬砍,不硬剁,不硬来,永远保持生命的健康,永远保持自己的青春。下面接着借用庖丁的话。

 

谨慎的人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上面庄子借用杀牛的庖丁,讲修养的造诣,修养的境界,和他处世的方法原则。下面一段更重要。但是,“每至于族”,当我到了一般杀牛匠那里,“吾见其难为”,我看到那个杀牛的人,看这一头牛一来,那个小心啊!把刀磨得很快,非常慎重的准备,我看了那个情形“怵然为戒”,自己不免警觉起来,“视为止”,把我所看见的,作为自己的榜样。他上面讲自己技术那么高明,等于杀牛不要用眼看,那个刀拿起来一挥,随便一下就解决了。可是看到一般技术差的人,并没有看不起他,因为看到他那样慎重,我反而更看得起他。因此我对于自己,更加警惕,他就是我的一个老师。所以不要认为自己学问好,自己本事大,技术高明,人生做人处世,随时随地都要那么小心,那么谨慎。“视为止”,我以他作为我的榜样。

这几句话一方面也描写普通一般杀牛的人,看到牛来了,“视为止”,那个眼睛都瞪直了,看着这头牛。“行为迟”,走路都慢慢的,不敢一下子靠到牛的身边去,但是呢!一方面也形容这个高明的庖丁自己,他说我看了,反而以他做榜样,行为迟,因此啊!本来自己很轻松,可是看了这个情形,他说,我走路都不敢乱走,慢慢走到前面。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动刀甚微”,他自己技术本来很高明,他说,可是我现在也学学他们,看他们把这个刀慢慢的,很小心的很仔细的划下来,“謋然已解”,一声啪嗒把牛整个的四肢都解开了。这个时候啊,他们普通一般杀牛的,“如土委地”,那个牛一身散开了,好像泥巴一样倒在地上了,他自己呢?也累了,把刀一丢坐在地下,一坨泥巴一样,休息下来,然后威风又来了,提刀而立,把刀一拿起,在那里一站,“为之四顾”,像大英雄打了胜仗一样,站在高台上四面看看别人,觉得自己是英雄,“为之踌躇满志”,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胜利了。“善刀而藏之”,把刀擦得干干净净,抹上防锈的油,再用布把刀包好,好好放起来。这一段描写得很有趣。

前面他讲自己技术之高明,眼睛里头没有看到牛,那个刀随便这么一挥,一条牛一下就解决了,那个高明已经不是技术了,而到达神化的境界了。你看他的文章里头有一点怪,意思是学问修养到了最高境界的人,而以最平凡、最底层最肤浅的人,做自己的老师,做自己的榜样,你就大成功了。如果你技术学问一切到了最高处,自认是天下第一,那注定失败了。所以要小心更小心,谨慎再谨慎。因此他说,虽然如此,我常常到一般的杀牛匠家里去看,见到他们那个杀牛之难。一方面就是描写他们杀牛困难的态度,一方面他也描写自己,看到这样困难,反而跟他们学,也学那个小心,以最高明而恢复到最平凡。文学上有一句话描写一个人生,由最绚烂而归于最平淡,由最高明而归于最平凡,那样才是成就。这样的成就就是养生之主。像我们大艺术家陈教授的雕塑,他技术那么高明,但他小心得很耶!好像初学的徒弟一样,这是最高明的,所以他有成就。

换句话说,这个就告诉我们人生一个道理,儒家道家同一个道理,子思在《中庸》上所说:“极高明而道中庸。”人生由绚烂而归于平淡,由伟大崇高而归于平凡,那么就对了。庄子说了以后,还吊了几句尾巴,描写这个人生,那么小心把牛杀完了,那个牛好像泥巴一样摊在地上,自己也像泥巴一样坐在地上。哎唷!总算完成了工作,一阵休息过后,人又不同了。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当事情做成功了,或者做生意发了财,先是觉得困难害怕,睡了一觉起来,提刀而立,我还是英雄;站在那个台上,为之四顾,踌躇满志,你看,我多英勇啊!这就是在描写人,描写人生,很幽默,人都是这样,过后愈想自己愈英勇,在当时,却痛苦得很。

可是庄子最后还加了一句话,很像禅宗的话,要透过文学以外去参,他说虽然如此啊,善刀而藏之。这是要点了。要把刀包好藏起来,等于我们有大钱的人,把那个美钞、黄金一定包得好好的,藏起来,还装起没有钱的样子。他说了这一段故事,内容包括了几个层次,这也是我们人生的道理。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梁惠王听庖丁讲完了,就说:我听了你这个道理,我懂得人生了。庄子用道家的思想,优美的文字,借用这么一个故事,写出人生的道理。如果拿儒家来讲呢,还是我们常讲的一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不恃才、不傲物。人不要有了学问、聪明、本事而恃才。庄子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道理。这个谨慎不是自卑,也不是胆怯,也不是自我的颓废,而只是小心谨慎,这就是养生的道理。接着是第二个故事。

 

独立自主的生命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公文轩是个人名。庄子所引用这些名字,据后人的考据,都出在战国时候宋国的故事。右师也是一个人,不过这只是他职务的名字,这是另一说法。公文轩看见右师很惊讶地说:“是何人也?”他说这是个什么人?“恶乎介也?”怎么只有一只脚啊!“天与”,这个人是天生下来一只脚吗?“其人与?”还是因生病而变成一只脚残废了呢?人像一棵树一样,奇怪!怎么搞的啊!一只脚站着。这像是一个话剧,一幕戏剧,描写公文轩这个人走过来,看到右师这个人畸形地站在那里,因为这个人形体上有缺陷,所以公文轩一看到,就惊讶地叫出来。

“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右师听了回答他说,这是天然的,换句话,不管是人为变成这样也好,车子撞成这样也好,或者发烧得了麻痹也好,或者病腿割掉了也好,都是天命,这是自然的;“非人也”,都不能归之人为。是天命要我一只脚来活着,我就一只脚来活着。他说,这个上天要我这样,我就这样。这个上天不是宗教性的,是自然的。

“人之貌有与也”,他说你不要看我这样一只脚站在这里,你觉得很奇怪,每个人身体的形态相貌虽不同,但各人有独立的精神。这一句话很深刻,一切都是相对的,你认为我一只脚不好看,我还看你两只脚很怪呢!各有各的天然生命;你认为我这个鼻子长得歪了,我还正认为你的鼻子长得太直了,不够漂亮;各人看法不同。但是告诉我们一个原则,人的生命活着,顺其自然,有自己生命的形态和价值,不要受任何外界的影响。我就是我,说我驼背,驼背有什么难看!你笑我驼背,对不起,你还没有呢!不相信,你驼驼看。你笑我歪嘴,对不起,你还歪不了呢!除非你去动手术开刀才歪得起来,歪起来又怎样呢?这个天生的,绝没有什么关系。这是外形,不能妨碍我们精神生命独立的人格。所以,“人之貌有与也”是相对的,精神独立的人格,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形。因此我告诉你,我晓得了这个原则,所以我答复你,“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是天命,不是人为,自然得很,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庄子这几句话,在中国的文学故事里很多,尤其在《高士传》上,引用的也很多。“泽雉”就是江河边上、旷野里头的野鸡,“十步一啄”,它走十步路,就在地上找吃的,抓虫来吃。“百步一饮”,描写那个野鸡吃东西是这样,不晓得大家看过山鸡野鸡没有!走几步路这个脖子一伸,在地下一啄,不晓得啄到虫啊,石头什么的,再走几步路,走远一点,它又找一点水喝。“不薪畜乎樊中”,蕲就是蕲求,但它绝不蕲求自己关在笼子里。你看它蛮可怜的,为了找饮食,为了肚子吃饱,一天到晚到处跑,找虫子吃,找水喝。虽然如此,它很自然活着,活得很快活,活得很高兴。“不蕲畜乎樊中”,它不愿意关在笼子里,关在笼子里天天有米吃,有配合好的各种维生素的饲料,还有水喝。但是整天关在笼子里不舒服,它宁可肚子饿了外面找虫吃,找水喝喝,这自由啊!这多舒服啊!这个是它的生命,所以它并不希望关在笼子里,为什么?

“神虽王,不善也”,这个“王”字,等于这个“旺”字。你看关在笼子里的野鸡、动物,还有那个孔雀,它把脖子一伸开,那个脖子一歪,哎唷,这是孔雀王,很了不起。再了不起也是关在笼子里啊!他说“神虽王”,那个精神,虽然看起来像一个王一样,“不善也”,并不好。庄子讲的这一段,其实我们大家都关在笼子里,这个宇宙就是个大笼子。

你看我们现在的建筑,我们坐在这里也了不起。譬如我坐在上面,给诸位讲《庄子》,人都希望自己看起来好像很了不起一样,有什么了不起?外头对面看来,这个房子像火柴盒,里头就关了我们这一堆。虽然我们这一堆坐在这里,还翘头翘脑,自己觉得还在称王,“不善也”,这个不好,生命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人有时候觉得自己顶天立地,功成名就,或者发大财,大老板出来那个肚子挺得特别大,因为表示有钱,但是照样的关在笼子里。所以庄子说“不善也”。这是第二个故事。

养生主只有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庖丁解牛告诉我们,立身处世的心情,生活的方法,要解脱,不要被外境所拘,自己的造诣要达到超凡入圣;虽然生活在物质的世界,精神要超脱。第二个故事就告诉我们,生命活着,每个人各有他独立的生命价值,不需要受别人、受外境的影响。而真正的生命价值呢,要效法天然,超越这个樊笼之外,要打破这个环境,自己要有打破环境的能力,创造天然的生命。第三个讲到生死问题。

 

崇高必有堕落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他说老子死了的时候,这是庄子讲的故事,不过老子几时死,老子有没有死,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素来的一个谜案,据说老子是永远不死的。这里说,老子有一天装死了,他的朋友秦失来吊丧。照一般人说来,看到朋友死了,不流眼泪嘛!至少也掉两颗,嘿!他不,他看到老子的尸体,“三号而出”,大叫三声,既不是哭,也不是笑,哈哈,叫三声就走了,他这已经是很大的敬礼。“弟子曰”,老子的学生问,这个家伙是谁啊?“非夫子之友邪?”不是我们老师的好朋友吗?似哭不哭,似笑非笑,好像来讽刺嘛!“曰:然。”秦失一听到老子的学生们那么讲,就答复他说,是啊!我是你老师的好朋友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老子的学生问,我们的老师死了,你来吊丧,又不行个礼,又不掉眼泪,大声干吼几声,这个就可以吗?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曰:然。”这个秦失讲,当然可以啊!这是最高的礼貌。然后他就讲,“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他说我听说你们老师死了,来吊丧,我还以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现在到了这个地方一看啊,看到你们这些学生,都跟他学道的,结果学成这样,我认为他不是人,他没有资格作人,没有得道。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他说:我以前对于你们老师很敬佩,认为他够得上是个人,等到我老远赶来吊丧的时候,看了你们这个情形,我认为他还不是道友,不够是个人。为什么呢?他说刚刚我进来吊丧的时候,看到有些年纪大的人来吊丧,哭得不得了,好像死了自己的儿子一样伤心;许多年轻人来吊丧,哭得好像死了自己的妈妈一样伤心。为什么他们看到老子死了,哭得那么伤心呢?年纪比他大的也哀他,年纪比他小的也哀他。哭是真情的流露,“彼其所以会之”,所以他们动了情感讲不出来,必然会哭,“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因为没有言语可以表达出他们的情感而哭。可是这是普通一般人的感情,而你的老师老子呢?不应该是普通人,他是教导人超越人情、物理环境,而超神入化的人,不但说“哀乐不存于胸中”,连七情六欲,都已经不动心了。

换句话说,得道的人,生死也不入于胸中,生死是一体了,活着是张开眼睛做梦,死了是闭起眼睛做梦,反正是梦中在游戏。结果呢!你们跟他学道的动了真感情,他死了以后,你们那么大哭大叫大闹的,可见你们没有得道;换句话说,老子没有把你们教好。所以他认为老子不是人,违反天然,“是遁天倍情”,这个天,不是普通的天,是违反形而上道。

人的感情有喜怒哀乐,不错啊!很自然就有,可是一定要哭得像唱歌一样大声,把喉咙哭哑了,才叫伤心吗?他说这个感情已经作假了,不是真感情;“忘其所受”,忘记了生命的本来。生命的本来是什么?“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能积聚拢来,必定会有散开;到了最高处,必定要掉下来;有相会就有别离;有活着的生命,自然有归宿的一天,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生命的本性动一动,自然就有静一静的道理。“古者谓之遁天之刑”,他说,人啊,对于生死看不开,违反自然,在庄子的观念这是逃避天刑。人有生必有死,有合会终有别离,就是这个道理。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他说一个人生来活在这个世界上,顺这个生命自然之势来的,年龄到了要死的时候,也是顺着自然的规律。所以,老子也提到“物壮则老”,一个东西壮盛到极点,自然要衰老;“老则不道”,人老了,这个生命就结束了,另一个新的生命要开始了。换句话说,真正的生命不在现状,现状看到有生死,我们那个能生能死的那个东西,不在肉体的生死上,所以我们要看通生死。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才是最高的修养。《养生主》最后的结论,重点在这一句,把生命的道理看通了,“安时”,随时随地心安理得。“而处顺”,即使人生除死无大事,把生死的问题看空了,看自然了,“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自己不被后天的感情所扰乱了。哀乐不入于衷,这个“衷”是内心,内心不被哀乐所困扰。

“古者谓是帝之县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一个道字,一个天字,一个帝字,有各种解释。“帝”代表宗教性的上天的主宰,也代表哲学性形而上的一个本体、本来。这个帝字,不要当做真的有个有形的“上帝”解释,不过作这样解释也可以,就是有一个生命的主宰。“县解”这个“县”就是“悬”字。这个形而上生命的主宰,无法用世间的学问,世间的文字、语言来解释,要最高的智慧去理解,理解了这个道理啊!就了了生死了。

 

无尽相传的薪火

了了生死以后,“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这里用的这个“指”,人们争论得很厉害,为什么用这个指头的指?这个指是代表肉体,有人解释这个指头的指就是宗旨的“旨”。换句话说,我们真正的生命就像火柴一样,把它点燃了,这个火传到蜡烛上去。火柴烧完了,火柴的形象没有了,蜡烛接上那个光明,这一点光永远传接下去,所以叫“薪尽火传”。火柴烧完了,但光辉永远绵延不断,“不知其尽也”,精神的生命永远是亮的,而且无穷无尽。

庄子用这个方法来讲,表达道家的思想同佛家、儒家的思想一样。我们一个人肉体的生死是现象,生灭生死是两头的现象。我们生命的根本,不在这个生死的现象上,那个能生能死的生命的光辉,是永远不生不灭,无尽无休的。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就对身体的死亡,以及生死之间,看得非常解脱,非常轻松,非常自在。因此,哀乐也就不入于胸中了。

现在这三个故事讲完了,我们再回转来看看,《养生主》第一个故事,提出来庖丁解牛,叫我们对于人生的生活,要超神入化,要造诣到解脱现象,如庖丁的杀牛一样;虽然如此,做人做事还是要处处谨慎小心。跟着第二个故事,说明人活着,有超然不可拔而独立的人格,不受外貌外形外境界的影响。残废的不需自卑,用右师说明一只脚的人,还要顶天立地活在世界上,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绝不受外界的影响。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卑感,任何的英雄都有自卑感,受不了环境的刺激,环境的打击,自卑感自然就产生了。所以,常常一个非常傲慢的人,就是因为他自卑感太重。自卑感太重,自然就傲慢,因为那个傲慢,是对于自卑的防御,深怕别人看不起我,所以自己要端出那个架子来。如果没有自卑感的话,就很天然,你看得起我,我还是我,看不起我还是我,我就是我,我就是那个样子。你看得起我也好,看不起我也好,他说一切都很自然的,就是这个道理。

到达这个境界,真的认识了自我,顶天立地,古往今来,无非一个我。因此活着时能够看破了生死,在年老病苦,生死来去的时候,就一点无所恐惧,很自然的接受一切。换句话说,对于生死也不自卑。我们为什么怕死?自卑,觉得死了不晓得到哪里去。他告诉我们,死了没有到哪里去,我的那个能生死的生命,永恒常在,薪尽火传,精神的生命永远是光辉的,水远是亮着的,“不知其尽也”,是无穷无尽的。


庄子諵譁下一篇:第四篇 人间世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