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师学生动态

南师关于安那般那法门的指导和开示

时间:2007-10-29  来源:  作者:

以下摘自《南禅七日》

告诉你用安那般若的法门,要想快证涅槃,最好利用出息,就是他讲的呼出去,这个阶段,最重要,那么达摩禅经并没有讲,一般人修气功的,都认为把气装进来才能发生功能,那是凡夫境界。要想快证涅槃得道,这是达摩禅经的秘密话,他今天把自身的秘密,这是密宗,在西藏就是大密宗,他没有保留,他很慈悲,就贡献给大家。不过他的话对,你们多去实验。

......

现在是风平浪静,白天风很大很冷,假使你现在注意出息,不要注意入息。把它一放出去了以后,你心念一停,停那一下,不呼不吸,那一刹那之间,你试试看。

。。。

大家搞错了,数息,这个一呼一吸,这个停住之间,你开始勉强点,忍一下也可以。你停住一点,这样一来回停住这一下,把它记住,记住不是呼吸啰,那是思想,这是一次了,这叫数。然后再出入,停住,慢慢要停的阶段,这一段不呼不吸越来越长,第二次数,二。所以叫做数息,是数这个。那么一般跟你讲数出息,或者出去的时候记数,或者是入进来的时候记数,你只要记个两、三次,五、六次,只要心念专一了,你就跟到气息停住不要转了,那就是“随息”,很快。

。。。

修智慧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再加行,很快就上路,所以,息者止息。息也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念定住了,你看,有好几位,懂了一点点,慢慢如此修去做,就行了。先有点勉强,慢慢就自然,你懂了这个,明天就告诉你修息,而且要想得戒定慧,要想得神通开智慧,非常的快

......

不过在休息以后,修这个安那般那的法门,成就是非常快的,转变身心气质也非常快,再配合止观,配合般若,配合显教、密宗各种修法是非常快的。

......

所以你上座以前先用这个调好气,然后做安那般那,注意“止息”,这个“息”字这一段,一进一出之间多定住一下,效果就很快了,成就也很快。

......

安那般那。假使你把这个修好了,出入息修好了,八触的反应的作用马上出现了,八触的作用就出现了。身体的变体就很大了,可是你不要给身体拉去,走了,身体上感受都不是,所以叫做数、随,随则作两种解释,一是跟到出入息,知道在进出,出入之间,第二随,就是任运让他去,一呼一吸,可是头脑清清楚楚的。这个呼吸头脑清楚了以后,道家所讲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一步就可以做到了。就是一条路线就可以到达,安那般那有如此的神妙,佛法任何的修持,没有这个法门的神妙。

......

所以息的作用,就是一呼一吸,不动了,这是息的作用。它也是无声、无臭,空的。所以风是风,气是气,叫我们修行用的是出入“息”,并没有叫你出入风哦,更没有叫你修呼吸哦,所以大家自己不要误解了,修了半天,在鼻了那里哼啊哈的,数进来一二三,数了几千下。

。。。

 

我们修数息的法门,你搞不清楚,你就数一千、一万息,有什么用?息者,止息。所以,止息,所以佛告诉你,息长知长,息短知短,息暖知暖,而且要想注意证道,要想成就得快,注意出息那个时候,住叫做息住。住家那个住哦,不要在入息的时候注意“住”,这是问题啊,出息,在这个时候定,那么你……那变化大啦,慢慢,你智慧也开了,身心都起了变化,今天还是先到这里为止,这个原理明天再下去。

.......

出息入息,一刹那,要不要注意延长时间,刚才讲到逻辑的问题,思想的科学,你这个问题,没有写清楚,你写的是出息入息那一刹那要不要注意延长时间,你问的是出息的时候?入息的时候?或者是不出不入的时候?那个息的境界不是不要延长?所以要学逻辑,问题没有交待清楚。如果我们一般对出息入息,不要故意练它,那变成练气功了那是很粗的,我们人婴儿在娘胎里头没有呼吸,婴儿的呼吸不需要,是靠他*的脐带通过到我们肚脐这儿,自然吸收往来,换句话,这个境界就是息的境界,等到婴儿一出娘胎,那个黄医师拿个剪刀,啪啦,把脐带一剪断了,第一个,护士的动作,把婴儿嘴巴里很脏的那一陀都挖出来,要挖得干净哦,那护士的,接生的护士,一点不干净啊,这个脐带一剪断了以后,婴儿嘴里一挖掉,哇,第一声哭的时候,那点东西就咽下去,才开始鼻子呼吸了,要懂这个,所以真正叫息,不用鼻子呼吸那个自然凝定,那个阶段,恢复到那个境界了,那你要问延长不延长,我莫知羊啦,你们也不知,我那个闽南语也说不好,我不知道。知道,告诉你,如果你在那个不呼不吸的境界里头,一定,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整个的地球翻了你都还在定中呢,延长不延长你看吧,但是那还不是佛法到家哦,是初步的一点点而已,可是初步一点点大家就做不到了,所以古代一个禅师讲,有一个禅师就问,考验另外一个禅师,他说,出息不随万缘,注意这两句话,出息,呼出来的气,不受外物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受物理的影响,出息不随万缘,万缘不是外缘哦,万种,入息不居阴界,气进来了,呼吸自然进来了,不住阴界,阴阳的阴,什么是阴界呢,五蕴皆空嘛,这个阴嘛,阴就是蕴,五蕴哪五蕴?身体,色、受、想、行、识,假使人真得了道,了解了修养,出息不随万缘,入息不居阴界。这是个什么人?这是真空灵而解脱啊,世间一切同他都没有关系,就在世间也不怕,出息不随万缘,入息不居阴界。这位禅师勘验这个,勘验就是考验,另外一个答复怎么说,还有人在不出不吸呢,不出不入呢,那就真息的境界,不出不入,既不出息,又不入息,那才是真正的“息”,这是安那般那真正境界了。所以我经常讲,你们看一句话,

宋朝有一个小姐,曹彬的孙女,赵匡胤那位大元帅的孙女,他的后代的孙女有些做一皇后的,只有个出家了,叫曹文逸,后来得道成就了,不过她归到道家里头去了,可是她佛家、道家什么都通的,曹文逸有一篇著作非常了不起,叫《灵源大道歌》,我们如果不分佛教、道教,不分的话,你看她的成就,那真了不起,《灵源大道歌》,

她第一句话,我为诸君说端的,我对大家说真的一句话,我为诸君说端的,这是宋朝的白话,讲的国语、土话,端的就是说真的。命蒂原来在真息,人生生命的根本,蒂,一个瓜蒂的“蒂”,原来在真息,真正不呼吸那个时候定了。命蒂原来在真息,照体长生空不空,照体就是刚才讲弥勒菩萨,讲本地分,从生命根本照到本体上,长生永远不生不灭,空,你说,空的也好,不空的也好,不空就是有,照体长生空不空。

...

你们有没有观察一个人的睡觉,我告诉你们,找机会,你去仔细去观察,仔细用仪器去听,尤其是婴儿,你看婴儿睡觉,不用鼻子呼吸的哦,他的呼吸,很健康的婴儿,很宁静,这个气进来,是我们普通修道讲丹田呼吸,一直到肚子这里轻轻动一下,这个鼻子不像我们大了没有用,靠鼻子两个烟囱,他一个进来,整个的身体动一下,很规律的,但是你看那个婴儿,或者我们大人一样,这样一呼一吸,差不多了,停了一下,那个时候是息,真睡著了,生命的功能就在那个里头起作用,停一下,又动了,我们假使看自己,当然你们没有办法看自己,一个睡觉,你站在旁边看他很健康的呼吸,呼吸到差不多,忽然一刹那之间他也不呼,不吸了,过不了多久,又来了,在他那个不呼不吸的自然的停留的那个境界,那个叫息,这个息认到了。所以我们的出气叫做“安那”,进来叫做“般那”,安那般那在出息入息之间那个息,那么没有办法,古代的人祖师们,带领我们这些笨脑筋,进入那个息的境界,他只好叫你先把心理配合这个气,数息,每进一次,出一次,心理头记住一下,一次了,进来又出去,两次了,能够知道一次、两次那是心的作用哦,当然也是脑的作用了,呼吸一进一出是生理的作用,与空气的相应,这个一进一出,这个叫“数”,你不要死死板板的一个豆腐脑筋,豆腐脑筋好听,有豆腐脑筋已经了不起,你不要水泥的脑筋那么死嘛,要活一点嘛,数了,第二步是随息,跟到息,换句话说,你觉得心宁静了你数它个屁,你就看住这个息就对了嘛,一呼一吸,随了嘛,随了以后,你就不管了,你更聪明一点,一上来就,一止,就定住这里,来也好,入息不住阴界,出息不随万缘。你就止了嘛,止了以后,你观什么?就观心理的状态,刚才上《瑜伽师地论》就告诉你心理的状态的观察清楚了嘛,观到最后,身心都回转了,还到净土境界,既无烦恼也无悲喜,清清净净,这不是六妙门完了嘛,按呢讲啦(这样讲),听有没(闽南话),学了两句闽南话在这里吹牛表演,这样讲的,听懂了吧,听懂了,听懂了恭喜,你们明天就证得涅槃成佛了,这个问题答覆了。有心地到无心地,我们研究了

......

思想、感觉,妄念纷飞,那是当然的,怎么空呢,不是说怕这个思想杂念,把它压下去,压下去这个作用不是又是一个思想了吗?你只要初步,只要知道是杂念、妄想纷飞,你知道自己在妄想,知道了,他那个妄想已经走掉了,这个妄想他自己本身不停留的啊,你想空它,多此一举,它正来空你呢,每个妄想自己跑掉了,所以不要搞错了,把这个心,杂念、妄想,心想压下去错了,你知道妄想来妄想去,那个能知的那一个作用,它并没有受妄想的影响,自己心里在生气,也知道在生气,等一下不生气,也知道不生气,心里想东、想西,也知道自己在想东,那个能知之性,它没有动过啊本来清净,所以上座就要懂得这个,那么你说这样就是佛法,就是道吗?这是初步入手啊,这是修如来禅,不是禅宗最高处,初步入手渐修法门,最好一个路子,那么你心中要问啰,是不是有一天,真正所有妄想杂念通通自然会清净,会呀,这是佛法跟科学结合告诉你啦,那就修安那般那,修止息,就止在息住,息住了,也可以说住在息了,不呼不吸不要忍哦,它自然,你看清楚心跟出入息,等于出……这一个呼吸,它自然有生命就有呼吸,这是普通,你等吸气他自然进来,出去了以后,这一个就把它切断,切断了不是没有气哦,你那个生命的真气就止息了,开始是慢慢的,将来你功夫熟,纯熟了,息长知长,不呼不吸,止息这个境界,时间久了,你知道久了。息短知短,佛说的。有时候一刹那做得到,等一下做不到了,息短知……慢慢修去,不是一天两天啊!昨天已经告诉你,多少时间转变什么,这都是科学的,所以科学呢,有理论、有事实,呆板的、死板地,一步一步,他证验效果出来了,正如道家所说的,还精补脑,长生不老,同脑有关系了,所以医学上讲思想杂念都是脑神经的关系,现在的科学一讲,有道理,讲了,普通人生命现象活著的普通道理,进一步的道理,现在医学还找不到,这个头脑,这个人来实验,等到止息,定,自然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然后杂念也没有了,

气脉把脑最难打通,第一步,下面,昨天讲密宗所讲的,脐轮,也就是说肾上腺以下的,气脉很难打通,容易漏丹,漏失了,这个最高的难打通的是脑部,脑部是大乐轮,脑,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真的脑的神经整个的打通了的话,脑神经可以宁静休息了,不想有跳动的作用了,你的杂念妄想也跟著完全停了,这个时候你的境界身心是,昨天讲初步,还没有讲下去哦,离 生 喜 乐,到那个时候,这个脑子是不只是健全而清醒了,而清醒没有杂念,没有妄想,那就不同了,至于一般的修禅也好,密宗也好,各种各样的修法,道家也好,多得很,真的大乐轮,脑部的气脉,我们拿现代话科学来讲,真的完全通了,寥寥无几,不晓得,充其量只有几位,当然这几位我还没有看见,真到了那一步,才敢说修行有点证验,证果,所谓证果位,有一点希望,所以佛法讲证果位大菩萨境界,的确,同生理,脑的关系,密切的有关,我们衰老了也是脑的作用,这个几时有空了,请我们有脑科的权威在这里,请他给你们报告,不过请这些大教授、博士上课困难了,他自己还在用功呢,真到了……所以衰老老化,这个基因,与遗传工程的关系,都是新的科学名称哦

至于静坐真正的用功想得到定的境界,我已经再三强调,从”安那般那“入手,出、入、息。达摩祖师禅宗的祖师到中国来,有四句话,做功夫方面他传了禅宗实际的四句话,做功夫方面,大家一般不注意它,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也就是达摩祖师给二祖神光讲的,用功修证方法之一,外面放下一切,当你两腿静坐,最好是随时,随时如此,外息诸缘,内心无喘,为什么用这个喘,喘气那个喘呢,喘,我们普通人认为是呼吸,在修道的功夫上讲,认为在喘气啊,哮喘病那个喘,内心静止了,呼吸也住了,内心无喘。心念,气一住了,念也住在息的境界上,一切杂念妄想都住了,昨天有一位外国同学提出来讲的,这个就是金刚经的状况护念,你讲对了。诸佛、十方佛、菩萨如何降伏其心,善护念之,这是一个正念存在了,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正念,这是正定了,内心无喘,心如墙壁,不是得了心脏狭心症了,什么心如墙壁,心怎么当墙壁,就是内外隔绝了,隔开了,外面环境再吵、再乱,没有关系,自己内心仍然清净,所以内外,心如墙壁,就隔离了,不要外形去出家,心出家了,那才是真出家,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并不是说,这就是道,就是佛法了,这样嘛,可以进入佛法的那个真正的三昧,中国医学道家的

......

你看看外面街上车子响,汽车在按喇叭,零碎的杂音都很多,当你一站,什么都不管的时候,这个外境同你了不相干,你耳根圆明,非常清净,不要另外去找一个清净啦,然后,随时在行、住、坐、卧,任何一处任何一点上,永远保持此心的安详、清明,三年、五年没有不成功不成道的,就那么简单就那么难

......

不过你一念回机,一念回机还是在有寻有伺里头

......

什么叫有寻有伺,叫你们照佛学那个解释了半天头大了,有寻……,寻和伺两个字,唐代玄奘法师的翻译,古代翻译就是有觉有观,“觉”字有觉,就是玄奘翻译翻的“有寻”,有观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有伺”,那么你们上佛学,这样教学生就对了,可是教了半天,佛法还是佛法,他还是他,你还是你,屁用都没有,有寻有伺、有觉有观是什么意思呢?怎么叫做有寻、有觉呢?譬如我们打坐啊,譬如啦,做功夫想念头清净,清净不了,怎么才能清净啊,就在寻找,找这个插头,插在那个清净地方,所以有寻,等于我们晚上走夜路,后里拿了个电筒,掉了一毛钱了,在哪里,在哪里,拿个电筒来找,这个叫有寻,找到了,这一块钱在这里,拿个电筒找到了,在这里,在这里,这个手电筒的光圈照到它不要动了,在这里、在这里,找到了,不要乱找了,这个就是“伺”的境界

“四禅八定”是共法,但是不管是走小乘的四果罗汉的修持,或者走大乘十地菩萨修持,佛法的中心,根本修证的功夫就在九次第定上面,我这个话负责任的哦,讲错了不只五百年做狐狸精喔,那就严重了,所以我不是怕你们给我判决罪行耶,自己的业报是受不了的啊,所以严重告诉你,为什么再三讲,现在我们简单回转来,由开头这一天告诉你们,怎么修安那般那这一条路最快,因为修安那般那配上白骨观,很容易转变这个生理与心理,很容易打通了道家所讲的奇经八脉达到成果,很容易做到了密宗所讲的,三脉七轮气脉一通了,心境身心转变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是因不是果,然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加上四定,容易证得果位

......

这些教理不是光讲理论,要配合自己修持反省观察清楚,现在我们前两天大概,非常大概,给你讲了,安那般那的修证,打坐的修行,气脉怎么转变身心,也给你们提出来了,一年变化什么,第二年变化什么,第十天怎么变,都是真实的科学证据,我们采用了这些证据,拿来给你看

......

我们打起坐来坐在这里入定,纵使你定得很好,身见忘得掉吗?总觉得有我这个身体在这里,对不对,这就是身见。所以说你为什么用功不能得定呢?身见去不掉,身见怎么样去得掉呢,安那般那到达了,所以密宗、道家,讲气脉拼命又偏到……,又是邪见,道家、密宗,偏到这一面去了,但是偏的对不对,邪中有正,正中有邪,也对,只要把气脉修通,身见坐在这里,只有得乐的境界,身体的只有舒服,忘记了……,舒服到最高程度,没有身体的感觉了,才去掉身见,可是身体还在不在呢,还在,那么如果坐在这里气脉通了,没有身体的感觉,而且没有那里腰酸背痛,气脉不通,喉咙哽到,两腿发麻都没有了,这个身见去掉了,就在你的座位上,已经到达天人境界了,对不对,是身见。

。。。

所以第一个我们上座,不管,为什么,把身见赶快拿掉,至于坐定起来不能够,几个东西习气把你困住,除了佛法所说的这几个以外,我现在讲科学修行给你听,我们坐起来为什么不能得定,为什么?在科学的世界里头,几个东西很难去掉,你见道也难断,是修道也难断,时间观念,空间观念

。。。

佛说的十念法,你们为什么打坐修行不能得定啊,因为你照佛法办,两腿一盘一上座,第一个倒转来,念死,我现在死掉了,算了,妈妈父母给我生下来这个身体,我就丢在这里不管了,心念就空了,这一陀几十斤肉,不过是妈妈屙的一个大便一样,这一陀大便就摆在这里不管了,哪里痛,哪里……这个受阴,色、受、想、行、识,这个感觉状态,我就随时来就拿开了,那不是很好嘛,如此去做,初禅、二禅,禅定的境界不难,容易做到

......

一个真有入定功夫的人,老实讲,你以为打坐入定什么都不知道,真的打坐入定了,一颗灰尘掉下来都晓得了,那心如明镜台,明镜也非台,明镜打破了,更大了,所以真正得到正定的时候,得到真正的定,闻,听到蚁斗如雷鸣,听到蚂蚁打架等于打雷一样,声音大,所以鬼神讲话,什么都听得见,就是这个道理,净极了,所以《楞严经》告诉你,你们记得哦,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

(金刚念诵)35disc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很宁静顺着自己出入息念,一口气念,譬如说大声念,南无……假使短念的话,有好多种方法,你们慢慢体会,慢慢去体会,一时我讲不完,南无阿弥陀佛(师示范)……你没有计算吧,我刚才只一口气念了数声,中间不准呼吸哦,这口气念完了,不管念南无,晓得自己气没有了,嘴巴一闭不要吸气哦,心也跟着没有杂念宁静下来,它自然会呼吸,就是安那般那出入息了。自然呼吸,呼吸充满了,气充满了,念头杂念就来了,跟着就念,把杂念、这个念法我们叫做肉包子打狗,狗就是我们的杂念,杂念一来,肉包子就阿弥陀佛,碰,一打,那个狗就吃肉包子了,就把狗吃掉了。杂念就没有了,先要静下来,四顾无人、旁边人也忘掉了,南无阿弥陀佛…… 什么都没有,念头自然空了么,不过大声念要出声念,金刚念诵就是密宗念咒子的方法了,好像有个人条子写给我,要我什么多传几个咒子啊,哎呀,不要贪心了,你只要一声佛号你就成佛了,要咒子干什么?咒者,咒也,你念咒子,格老子、格老子…你念下去那不是咒么,咒人嘛,不要咒子了。

金刚念,所谓金刚念诵,注意啊,你们修密宗的大概,上师给你灌顶、教了没有,金刚念是嘴唇不动、牙齿不准动,嘴巴微张开,舌头在弹动,这个方法修好了,就是真正的,你们学什么气功、这个比什么气功都厉害,就是真正安那般那。这个声音发的是从丹田,就是上来,一直到顶,中脉的,就把他震开了中脉的方法,金刚念诵,记住哦,嘴唇牙齿不动,一口气一口气念,你看所以假使说,有修行这几个喇嘛、和尚,我们坐在一起、一念,一个人在外面一听到就会站住了,给这个音声会定住了,心里杂念烦恼会清净了,业障真会消了,南无阿弥陀佛,……(示范)嘴唇没有动哦,牙齿不准动哦,舌头里头,自己两个耳朵不听外面,回转听自己声音,观音哦,两个耳朵眼睛不看外面,返照自己的心声哦,心的声音啦,身体打坐、听音,南无阿弥陀佛…(师示范)一口气,我中间临时换了一口气,因为太累了,临时换,这是偷巧,你看我在中间阿、嘴巴马上,金刚,把嘴巴一闭,鼻子把气换过来了,南无阿弥陀佛…(师示范),愈念,你气愈长,你命愈长,无量寿光佛,不是假的哦,这看到没有,来,你给我俩来(指在座众),你不是佛学很好吗,不好,就好好去修哦,连我都修,你还不修,就这样,你不要轻视了它,所以大声念微声念,自己耳朵修观音法门,不听外面声音,回转来听内在自己念佛的声音,越听越定,进入念佛三昧,眼睛也不外看了,这个声音只有自己听到,别人听不到,微声念,还是一口气一口气,微,这个声音微的只有自己听到,慢慢听到心声,最后就配合观音法门,返闻闻自性、性成…

这就是密宗,你们跑西藏学密宗,现在有几个有修持我也不知道,我都传给你们了、一点都不秘密,什么秘密到我手里就不秘密了,“道”人家常常问呀,南老师,我说,我不是老师,我是诚恳真话,我说道是天下的公道,不属于我的啊,我不过先知道了,我转告给你就是了,不能有私心的,私心不叫道,道是天下的公道,这样懂了吧。念佛、微声念、还有一个念,瑜伽念,就是《瑜伽师弟论》瑜伽念,既不出声也不微声,心里头念头在念,耳朵回转来听心里头那个念头,眼睛回转来、六根都回转来,所以《楞严经》你翻开,《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把念佛到修成开悟成佛之路,三、四个步骤都告诉你了。第一步,大势至菩萨告诉你,“都摄六根”一句话,都摄六根,“都”就是拢总,把你眼睛回转来、耳朵回转来,心里不要乱想,通通在念佛的身心上面,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什么叫净念?你念念念,念到后来杂念没有了,念佛这一念也没有了,没有了就没有念,空灵的,这个空灵这一念就是唯心净土。心就静了,你如果这个上面就定下去,就是念佛三昧了,如果有一点念头,一动你心就又念佛,南无阿弥陀佛……我现在念出声音给你听哦,这个心念是不念出声音的,心里头念出声音,阿弥陀佛…念到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对了。净念相继,这个净,不是清静的静,干干净净那个净,就是净土的净,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把所有的密法都传给你了,念佛,好,咱们灯光关了,看佛光接引全堂一起念佛,念一堂很短时间试试看,收摄身心,现在我们不照规矩,也没有打引磬,也没有维那,我一开始,随便你们什么时间跟上来,也许中间我就停了,你们就念下去,可怜可怜我的喉咙,慈悲一点啊,收摄身心坐好,不一定合掌,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师领)……这不是禅吗?这不是净土吗?净土、禅,一切三昧皆无差别,不二法门,好好修去,而且这还告诉你,你们有没有自己的感应,自己都知道,不要以为有个特别感应,内心清净是最大的感应,念佛,你看密宗,你们有人写条子给我,希望传,晓得我是什么密宗的、所有都是大阿阇黎,受过这个灌顶戒,我从来不谈密宗,显教懂了就是密宗,你要传咒子,我告诉你呀,所有的咒子,所有……不管日本的东密,西藏的密宗

所有的咒子集中起来,最大的咒子就是普贤金刚萨多的根本咒,他早就成佛了,这是密宗所讲的金刚萨多,他的咒语就是一切咒的根本,只有三个字,三个音,嗡、啊、吽,(老师示范)、这是普贤如来根本咒,“嗡”是头部音,假使你今天伤风感冒头痛了,一个人修行没有药,感冒,嗡啊吽,用头部的音念,譬如念六字大明咒,ong, ma, ni, ba, mi, hong,你们光听哦,这个时候只能用耳朵了,不要再看我,没有用哦,不专一就学不懂了,头部“嗡”部的音,ong, ma, ni, ba, mi, hong,这是头部音,“嗡”这一部的音,“啊”胸部的音,ong, ma, ni, ba, mi, hong,这个时候眼睛看虚空藏,前面人也好,墙壁也好,不晓得,都空了,ong, ma, ni, ba, mi, hong,念阿弥陀佛也是这样,这是“阿”部的音,(吽)丹田音,ong, ma, ni, ba, mi, hong,这个时候的安那般那呼吸气,等于丹田直到喉这里,例如ong, ma, ni, ba, mi, hong,如果念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吽)部的音。你懂了这个,一切修持都有了,也就是观音法门。好好念去,诸位小兄弟们、小妹妹们,好好修持去吧。

。你给我查查,根据我这个讲法,全世界两千年前到现在,有人给你这样指出来说明没有,就给你讲明了。所以《愣严经》不但是佛经,把心物不只是一元,当然心能……,《愣严经》重要两句话,“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心能够转了物,即同如来。但是我可以给它加两句,把《愣严经》的内幕秘密再告诉你,物能转心,差不多一样的功力,所以佛说诸佛菩萨有无边的神通,无量的智慧,一切众生业力,佛菩萨的智慧功德有多大,一切众生的业力也有多大,两个平等,换句话说对这个宇宙间,白天的光明有多亮,夜里黑暗同样的,各占一半。

 

(洪文亮医师)

关于这个安那般那这个法门,以前我有一个道教的朋友,他是教主,坐得很好,打坐很好,他生病就是找我来看,我那个时候已经……不晓得安那般那法门,很早的时候,我玩一下,他要按我的脉,要看我,当他把我的脉按了的时候,我就把出入息,吸进来慢慢吐出去,吐出去的时候观想我本来没有,误会以为有我,带这个念头带进去,他在外面替我乱宣传,他说洪先生现在有一点什么道力了,其实我玩的,我是骗他的。当他要把我的脉的时候,现在想起来那个就是安那般那,你出气,把呼吸吐出去的时候,不要等到吐完了再止在那个息上,就是慢慢……吐的时候,吐出去的时候同时观本来无我,这是用意识观,但是非常有效,光随便让它吐出去,然后有一个时间你可以不用呼吸,等到再需要呼吸再吸进来,我把这时间利用,我就停在这里,没有什么效果。以我的经验,我比较苯,所以我利用吐出去的时候,这是我的一个秘诀,现在公开了,没有办法,带一点本来不是我,本来不是我,你根本不需要动个念头,这个不是我,因为你本来不是你,还动个念头干什么?好像带这种味道去做这个吐息,然后你的脉自然就沉下去,几乎就脉停了,我可以停了三四秒

......

所以洪医师讲的这两点,白骨观配合安那般那,对,第二点,他说的,我也没有跟他讲,他讲的就对了。达摩禅经告诉你用安那般若的法门,要想快证涅槃,最好利用出息,就是他讲的呼出去,这个阶段,最重要,那么达摩禅经并没有讲,一般人修气功的,都认为把气装进来才能发生功能,那是凡夫境界。要想快证涅槃得道,这是达摩禅经的秘密话

......

五蕴解脱帮你集中在一起了。但是只讲原则,你看懂了没有用,要做功夫,修证了义,最后告诉你生因识有灭从色除,也不是顿悟,也不是渐修,渐修非顿悟不可,不算成就。

耳根圆通法门)

他又来了,下雨,帮助你,你听听这个雨声,听到是音声,一滴一滴的雨声都告诉你空的,听过了就没有,而且越听越宁静,不要故意去听,你自然,就很宁静了。

峨嵋山,尤其峨嵋山上,尤其到了冬天,那个时候不要说人看不到,鬼也没有一个,空山寂静。那个雨滴滴答答,那个境界,世界上,寂灭现前。不要用心,不要用耳朵意识,不要去注意它,这个意就把它拿掉了,自己意不注意,这个声音,声声入耳。入耳,完全不住,刚才观世音菩萨第一,报告的第一句话,入流亡所。听这个雨声,进入那个法性之流,慢慢慢慢忘记了这个所听的是什么了,心中特别宁静起来,入流亡所。

......

真到达了反闻闻自性,能闻之性,不要用心,本来在这里,这个时候你体会一下,前天所讲,安那般那一呼一吸,根本不管,也在不呼不吸上一念清净了。真的一念清净了,自然是不呼不吸了,所以叫“住息”。因此告诉你们,出入 息,出入是两个现象生灭法,重点是不出不入,那一念清净,呼吸,彷佛一息停止了,自然的,这个才是息的境界。这个“息”的境界到达了,也就是念休息。

......

佛法,《楞严经》也讲心跟目,眼睛的作用。我们脑神经也好、心也好,一动念,第一个最厉害的,拿军队来讲,尖兵,前锋的部队,尖兵最厉害就是眼睛动了。不动,像你们的眼睛打坐起来,开眼也好、闭眼也好,都很低视向下面看的,眼珠子,不对。下沉一片无明中,而且心思更乱。换句话说这个姿态,闭到眼睛,眼睛好像向下面看的那样,就是后脑的视觉神经跟著向下拉,影响了大脑,反是不得安详、不得清净。所以你开眼也好、闭眼也好,眼睛眼珠子平视,闭著眼皮没有关系,你眼珠子也是平视。平平的不向上的,也不低下来,然后眼皮闭到,眼珠子摆正,不低下来,不向下,你自己体会一下,不向上,平正的。然后也忘记了眼睛,不看了,眼皮也关起来了。这个,脑子也好了,心也清净了。如果眼珠子摆不好,低沉,向下看,不对,向上看也不对。摆正了,也不斜,左右不看,然后摆正眼皮子一关,闭拢来,眼珠子还是向前面看,然后不看了。嘿嘿,你们说不看了,都看了,看什么,眼皮子看了。眼皮子盖到是看不到外面的现象,但是看到眼皮里面模模糊糊的光影。你以为眼皮闭著,自己清醒的时候没有看,看啊,看前面一片模模糊糊的光影。这个就不是眼球的作用啰,这是后脑视觉神经的反映。好,你就利用前面,所以大家眼镜,戴眼镜的最好是拿掉,拿掉了以后,你懂得这个法门,慢慢眼睛将来会好起来。我再讲一道,眼皮闭著,眼珠子摆正,不低视,也不上望,就平平的,眼珠子摆正眼皮闭著了,定住。这个“定”不是打坐的定,就是把眼球眼珠子定住,正的,然后不看了,当然没有看,眼皮一直关起来。但是你不看嘛,真的看到前面白茫茫的,或者夜里是黑洞洞的,你在看啊,不过大家不晓得看这个,这个你们学佛的注意,就是…尤其你佛学院的这些,教务长啊,了法、诚信,信不信,了不了,都不知道的名字好听,这个就是十六殊胜里头,内观色。反转来看自己,内视。不是眼球反过来,意识看到了,前面白茫茫一片,还不是在看。(十六特胜在小止观以及袁了凡的《静坐要诀》中有,大家可以参考,不知我说的对不对。录者注)所以《楞严经》上佛问阿难,瞎子有没有看啊,阿难说,瞎子当然不会看了,怎么知道,佛说,你错了怎么不会看,瞎子看不到外面的色相,但是能看之性,是看到里面黑洞洞的模糊的一片,这个就是生理内在的有相的光明,你定在这个光明上,就是内观色。在道家呢,这样修,就是炼神,神光就定住了。所以有位温州居士叫薛国尧写信问我,他大概学过密宗,密宗有个法门“看光”,两个名称,一个是托噶,看外色光。一个是彻切,看内色的光。在密宗是不得了,无上大法。我们当年不晓得磕了多少头,拿了多少红包,供养哈达一大堆,认为还…东选西选,了不起才传一个法,等传给我了以后,我觉得…哎!不过如此我早知道了。什么密宗密法都在显教上,显密是不分的,都是理。理到了,事情就到,功夫就到。因为你智慧低,越弄得神秘,越稀奇,你越信仰,越信爷越可以带领进入,智慧高的人,什么是秘密?最秘密就是自己不了解自己,这个才是大秘密呢。父母没有生我以前,我在哪里,死了究竟有没有东西,我的心究竟是什么东西?是脑吗,是心脏吗,是肾脏吗,搞不清楚,这个才是秘密。所以托噶、彻切、看光,以中文翻译来讲,不是眼睛去看。刚才我告诉你,眼睛一闭,你看你们看到了没有?没有看到,看到了,里面模糊一片光中,然后你眼珠子不动,就在自己内在的迷迷糊糊一片光中上,安然入定不是很舒服吗,这就是内观。佛法没有来,密宗还没有来,中国古代有没有呢?我们自己固有文化,几千年以前就有了,大家忘了本不知道,中国文化叫什么,内视,内在的内,看东西视线的视,内视。所以道家“内视”之术这个法门,可以长生不老,炼神。但是,懂了这些还是方法,用这个方法,著手入门好极了。拿佛法来讲呢,在我们的大菩萨这位如来家里讲话,我要负责的,不然他要打耳光,我还吃不住。观世音菩萨,昨天晚上用音声下雨帮帮忙,现在我讲的也是他的本事。他还有个名字,叫观自在菩萨,就是他。你用眼睛这样看光,一定住了还是观,自己的,自己就在这里。这个眼识神光一回转来,一返照一内视,看得很清楚,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你就在这个上面定下去。这就是观自在的入门的方法。当然不是究竟。究竟的观自在,观什么呢?由这个道理再看,找到那个能观的,原始的明心见性,最初那一点功能找到了,就是他的法门了,观自在菩萨。慢慢你这个眼睛定住,回来内视返照,“照见五蕴皆空”,身心内外一切是空的,“度一切苦厄”,你们不是会念吗,心经。所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行,就是做功夫。你这样深行去做,深了,功夫深了,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智慧开发了,自己内观返照,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得度了。那么他怕舍利子不相信,又讲了,舍利子,我告诉你,是诸法空相。你这样一返照了以后,你就晓得了,一切法,你内观以后一切皆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減,就在这个本位上,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为什么讲,是故,古文。现在讲所以,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你看,他告诉舍利子你这样一空,一定了以后,下面,无… 无… 都是空,一路空到底,你们所学的佛法,十二、六根的六根六尘十八界,苦集灭道,一扫把统统扫得干干净净,无智亦无得,什么叫智慧?空的,亦无得,得道得个什么道,空,无智。你看他都告诉你了,这是他老人家自己说的,无智亦无得。不过他又来了,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你达到了以无所得,空这个境界,才是菩萨境界,菩提萨埵。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他说舍利子,你不要轻视了这个东西,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昨天有个女同学上来,还问心里有恐怖,你这样一了,有个什么恐怖,恐怖是你自己,自己捣鬼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智慧的观察清楚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把妄想都丢掉,就究竟涅槃了,他就告诉说,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都要*这个观自在这个法门,智慧成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才能成佛,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你们学什么咒语,密宗啊,以为有什么稀奇,没有稀奇的。然后,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显教的好像唸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揭谛 菩提萨婆诃。差不多,爱怎么唸就怎么唸,可是你要懂得观自在,返观。与其看人家的面孔,还不如看自己的面孔。心经就不要写了,要你们去影印谁都会,不然小本子拿一本子,给不会的朋友们就行了,二百六十个字《心经》所有佛法都给你了。你们打坐修定,这样下去,配合安那般那,出入息

......

把后脑神经拉得紧紧的,你也容易身体容易衰老,脑神经紧张,消耗体能又多,就不得啦。头一正后脑摆正了,脑神经不要紧张,就松懈了,就健康啦。

 

以下摘自《正修行之路——禅密双修——有关观慧方面的指示》

呼吸是生灭法,你听过我讲过没有?

智怡师:听过。

师示:它一来一往,你数它干吗?!那么,为什么古德及祖师们教人以数息法?那是因为你内心不静稍稍把你的心收回来在数字上跟呼吸配合一体,然后心觉得静了下来,便不要再数了,就跟着随。但是,随息不是随呼吸。现在问你们,一呼一吸叫做什么 ?

(部分同学答:一念)

师示:对!一呼一吸名一念,也叫做一息。呼出去,鼻子出气,毛孔也出气;吸进来叫做“吸”。一呼一吸之间的那个叫做念,也叫做息。

什么叫做息呢?在休止的状态中。譬如你们观看一个人的睡眠,尤其婴儿,当真正睡着了的一刹那间是没有呼吸的,那才是睡着,等到睡了一下,忽然猛吸一口气,又起了一呼一吸的作用了,那是脑子里微细的妄念又动了。有妄念的时候,呼吸就动,真没有妄念的时候,那一阵子叫做“息”。听懂了没有!叫你随息,不是叫你随气呀!一般人的随息,都跟着呼吸生灭心跑,这怎么修得好,当然这不只是你一个人,你们全体都是如此。

随息即随那呼吸生灭之后的那个不呼不吸的静念,跟随着它,就得“心息合一”了。后来道家融合了这个法门,名词一变就叫做心息相依,心息两个配合为一,休止在那里,这个时候把念头硬是强制停住了,呼吸也强制停住了,这个叫做随息。你现在公然讲一边念咒一边随息,既然随息就不会念咒子,念了咒子就不会随息,念动气就动,念不动气也不动,你懂了吗?你自己矛盾也不知道,不用般若观照,没有智慧,怎么能修得上路呢?!一天到晚给业病所扰,你身体本来蛮好,一念之间给业病着,妄想特别多,东一下,西一下,说是聪明伶俐,其实聪明伶俐不好就是业,这个知道吧!

...

以下摘自《观音法门》

以耳根听自己念佛声音的观音法门,不但有益身体健康,而且易于得止得定。当然修观音法门也可听外界大自然的各种音声,但还是以听自己的念佛声为最佳。不管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一字一字念得清清楚楚,不宜求快,最好是用金刚念诵法,一口气一口气地念(念咒亦同),气的长短与音调因个人身心状况和习惯而异,以轻松自然为原则,避免勉强搞得气急败坏。

一般人念佛都是粗浅地在喉咙间嘶叫,没有让气自然沉至喉咙以下,同时也将心沉下来。念佛如果心浮气躁,那就不对。那样念法,声在喉间,越念气就越粗越大,根本是吼不是念,名为念观世音,其实有如在骂观世音。真正念佛应充满了亲切诚恳的归属感,内敛含蓄,有如投*在诸佛菩萨的怀抱里,或者将诸佛菩萨捧在心坎里。念时嘴门微张,嘴层不动,只舌头动,牙齿轻动也可以,嘴鼻不要呼吸,气别窜出来,沉至丹田,一口气“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接下去,等到要转气时,嘴巴闭著,不要呼吸,让气自然充满胸肺,顺心沉淀下来。嘴里微声,心里在念,不管开口念闭口念,大声小声,躺著坐著,皆将注意力轻轻放在心窝子胸口处,不宜在脑子里念,否则容易睡不著。

如此,你边念,心中宁静安详,同时耳朵用心回转来听自己的念佛声“南|无|观|世|音|菩萨”,一个字一个字听得清清楚楚。此时,如果中间有其他杂念妄想来,你不要管,不要担心。妄想再多都无所谓,它并未阻碍你念佛的正念。这有如蜡烛的光明和黑烟一样,佛号等于光明,妄想则是周遭的黑烟。黑烟尽管冒,只要佛号不停,即是光明不灭,二者彼此无碍。又如挖井,把泥巴挖出来成一深坑是念佛,挖掘中途难免有些碎泥剥落是妄想,碎泥剥落,没有关系,主要在于不断挖掘,越挖越深,井自然成。

以下摘自实修《大安般守意经》

安那般那是叫你先认识息的道理,呼吸往来不喘,鼻子呼吸声音也宁静了,有感觉的状态,这个叫气。感觉声音都宁静了,内在的,那个叫息。息是感觉得到的,感觉到自己身体内部内、外都在动,这个叫息。修安那般那出入息,是修这个息,不是修鼻子往来这个哟

......

现在这个随这个息,进叫安那,出叫般那,一进一出。都知道了,意念也清净了。慢慢慢慢由风变成气,由气变成息,到息的境界,好象念头也空了,脑子也不想了,气息好象停止了,这个就是息的境界。这是息,这叫止,停在哪里。当然你们初步这个机会,这种境界很少,有时候一刹那之间就过去了。但是没有关系,慢慢练习止在这里,止在这里以后,注意哟!还有呼吸没有呢?有啊!现在我不敢断定你们这样听了就做到,不见得。在座的当中有人可以做到。做到的更好,没有做到的慢慢来。

 

以下摘自《静坐于长生不老》很重要

其次在静坐的进度中。因为心念的太过专一,偶尔也会觉得呼吸近于停止。当这种状态发生时,有时就会感觉全身僵直,稍微带有僵硬的感觉。实际上,这是因为用意太专,渐渐促使全身紧张的关系。这种类似停止呼吸的作用,并非真的是“止息”和“气住”的境界。严格说来,这是由于神经的过分紧张所致(所以,打坐的时候常常要注意放松,精神,肉体,包括觉观也应该轻点,跑了就轻轻带一下,不要太用力。)。在培种情况中,执之太过,不能放松返还于自然,往往会弄得心境枯搞,生机木然。甚至,更严重一点,便会使身体和四肢的各个关节,进入僵硬的病态。虽然并非如小说家所谓的走火火魔,但至少已经因此而得病了。如果因静坐而到达这种境界,自我治疗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心尽量的松弛,甚至,尽量哈出力气,自我放松,任意进入自然呼吸,就如平常人睡眠时的状态。这样只须很短的时间,便可“更上一层楼”而转进新的进度了。倘使有些用工太久的人,虽然努力施用这种方法,僵持的状态还是依然如故,那就只有用密宗和道家的特别教授法了。

......

(二)生殖机能的反应:即在静坐时,或刚刚下坐后,生殖器突然勃起,甚至久坚不下,犹如亢阳的状态,同时引起睾九部分微细神经的跳动,以及摄护腺、会阴部分轻微的震动。

......

如果练习静坐,做到绝对没有这种现象发生,那么,又等于生机断绝,久而久之,便使身心枯寂无情,等于一潭死水。

......

关于静坐中生殖机能反应的调整与对治的方法,也很繁复而一言难尽。如果真要专心致力于静坐修道的人,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饮食。甚至,可以短时不食,必定生效。佛教以过午不食为戒律的基本,并非完全属于信仰的作用。谚云:“饱暖思淫欲,饥寒发盗心。”实在不是无因的。

......

一个人的身心能够在绝对静止的状态中,内无思虑妄想忧悲苦恼的打扰;外无动作劳力勉强的加行,不昏味、不意乱神迷地顺其呼吸的自然,过了一个昼夜的时间,所有体能的精力和气力,便自然而然地恢复到充盈的原来状态,犹如太阳系统各大行星在一周期恢复相同的相对位置。如果能够在这种恢复原来充盈状态的时候,在某一“刹那”之间,呼吸往来的气机,也就自然地“须臾”止息,达到饱和的程度。此时如能“持盈保泰”,配合心理上真正的平静清虚,才可真正做到“炼精化气”和“练气化神”的功效了。

以下摘自《如何修证佛法》

罗云念安般

 

今天我们讲事相的重要部分,是小乘经典的增壹阿含经。采用这一部经典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一点就是:隋唐以前,出家在家修持证果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出家方面,在神僧传、神尼传中,都可以看到。而那时禅宗及密宗,都还没有传到中国来。依据佛最初的说法,小乘经典的四阿含经,就是现在佛学所讲的南传佛教。

 

增壹阿含经是四阿含经中的一部分,在三国东汉年间传入中国,是中印学术文化最热闹的时候。当时佛教在中国,正萌芽灿烂,与中国三玄之学的易经、老子、庄子互相融合。在政治上,南北朝是最混乱的时期,但在学术史上,则是最特殊的转变期,先后持续两三百年之久。

 

当时出家学佛修成证果的人很多,并没有人特别讲究奇经八脉之类的事,不过有神通的人很多。如大家都知道的佛图澄,晚上看经时,把塞胸口一个肉洞的棉花拿出来,自然就从自身放出光明来了。有时觉得胃吃得太脏了,就到河边,把胃拉出来洗一洗,洗干净又放回去。杯度和尚要过江,把杨柳枝丢在河里,踏着就过去了。但那时的修持,差不多都走阿含经路线,走的是“念”的路子,以八正道来说,即是正念。

 

阿含经有十念法门。什么叫念呢?就是对于心灵的一种训练方法,训练自己的心灵,采用“念”的方法。

 

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也有人称念安那般那,就是念呼吸与息,也就是现在密宗、道家的炼气法。中国道家讲气脉,都是受安那般那的影响。接着是念身,最后一个是念死。这十念包括了一切修持的方法。大乘佛法是以小乘为基础,小乘做不到,免谈大乘。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只要一个方法做得好修行就对了,一切的善也都成功了。得甘露味,是得无上佛法的法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心无所住之后,日久功课,真空自然生妙有,神通就来了,不骗你的啊!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盘槃。一切妄念都去了,罗汉的果位就达到了。自此一路下去,自然就到了涅槃的果位。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这一法,就是讲念佛的法门。

 

这几句是公式话,差不多十个法门之中,每个都有这几句。我们学佛看不起小乘经典,又不作研究,这是不对的。现在的人都说:“唉呀!我是走大乘路子,不谈神通。”少吹牛了!每个人都喜欢神通,而且喜欢假神通。绝对不理会神通的人,差不多可以顿悟了,那是大菩萨见地的人。其余哪个不喜欢神通?嘴里说不喜欢,心里可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要严格地反省,既然好神通,那该如何求呢?要想得果位,佛告诉你只要一门深入,好好修持,都可以得到果位。

......

什么叫念法?就是你专心用这些道理来体会人生,以及身心变化的种种。但我们尽管研究佛学,打起坐来,并没有把佛学的道理,跟打坐用功合在一起,我说得对不对,看经时,唔!很有领悟,打起坐来还是坐在那里哼啊哈的,这里气动,那里气不动的。佛法并没有叫你搞气脉,佛法是叫你穷理,正思惟,不是不可以思想啊!绝对可以思想,佛法的理,就是正思惟,正思惟就可得禅定。

......

第四个念施。什么是念布施?禅宗所讲:“放下!”就是内布施,什么都放下了,把心中杂念妄想都布施掉,这样也可以到家,可以得神通啊!这是佛告诉你的,是修法的大原则。更扩而充之,心心念念反省自己的过错,把不好的心行通通去掉,起心动念一点错误都没有,这就是念施。

......

第八个念安般。安般也叫安般守意。这个要注意了!非常重要。念安般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气息。后来天台宗的止观,讲究出入息的方法,也就是从安般守意来的。安般守意不是释迦牟尼佛创的,印度的婆罗门教、瑜珈术里早都有了,只不过佛用佛学的方法,将它与般若观行融会在一起。传到中国以后,又跟道家打成一片,守窍、炼气都与它有关系。中国的高僧,有神通证果位的那么多,都同这个念安那般那有关系。修气是非常重要的,你们生在这个时代,物质文明那么发达,未来的时代更忙碌了,最好是采用这个方法,不走这条路子,修行想得果位很难,真的很难啊!

我们先插一段经文,增壹阿含经卷第七,安般品第十七,佛教他公子安般守意的方法:尔时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还诣静室。佛也是肉体之身,需要休息的。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是时罗云即从座起,便往世尊所。私情上他们是父子;教仪上也是弟子之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为什么一面坐?因为佛在打坐休息,所以行了礼后,坐在旁边等着。须臾,过一阵子,佛出定了,下坐,罗云退坐,赶快去问父亲: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世尊回答说:善哉!善哉!罗云,汝乃能于如来前,而师子吼问如此义。你现在问我这样大的修行问题。汝今罗云,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这里有四个字要注意:善思念之,意思是说,你懂了以后,还要去研究,不要只是盲目地迷信。方法我来教你,自己要好好地去研究。

世尊告日: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要注意!你们打坐坐不住,两腿不争气,那不是“两足尊”。如果两腿的气通了,你们的寿命可增加几十年。

佛告诉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身。站着也能正身,睡也有睡的正身,吉祥卧、摊尸法都是正身的一种。

我们打坐做功夫没有效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正意”;因为颠倒因果,把佛的成果结论,拿来当作自己的修持法。一上座,都想空,空什么呢?你自以为这一下很好,空空洞洞的,其实,那正是“意”啊!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纵使你现在做到身体忘了,感觉到内外都是光明,也还没超出第六意识的范围。在楞严经里的五阴区宇中,还只属于色阴的范围,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有些人静坐在一片光明中,未来的事情也能知道,以为是“灵感”。你若学过唯识就知道,那是第六意识的反面,是所谓独影意识的作用。境界多得很呢!因为你学佛,所以就会看到佛、菩萨,这是意识境界。拿小乘修证的理论来讲,你意识没有专一,没有“正意”。所谓正意、正身、正言,三者都不可缺。换句话说,你处处在犯成,一般人随便谈戒,谈何容易啊!你的心念意识,一点都没有正,随时都在造地狱种子的业,现行变成种子非常厉害啊!要特别注意。所以佛说,修持第一要正身、正意,意念专一。

中国道家修神仙的丹经,在隋唐以后就多起来了,讲气脉的问题,很多都是从这个安般品中脱胎出来的。东晋以后有黄庭经,讲究上药三品,神、气、精,这些都是事相,属于有为的功夫。如果有为的功夫,你都没有修到家,怎么能达到无为呢?有为法不能专一,念头如何空得掉?那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所以后世学佛的,一万个中,没有一个证果,请特别特别注意!我除了依照佛经以外,拿我几十年摸索的经验,诚恳地告诉各位,你真达到正身、正意,没有一个身体不能转化;没有病去不掉的;没有身心不会健康的。正身、正意做到了,身心两方面绝对地健康,可以返老还童。因为一切唯心所造,这是真的,就是“正身”、“正意”四个字。

“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样,阴符经上有一句话——“禽之制在气”,这是一个重要的口诀,也就是方法。念头抓不住,会乱跑,思想不能专一,就因为你的气在散乱,气散乱,心就散乱了。

但气不是主体,是心的附属品,可是这个附属品很厉害,抓它不住,你的心就停不下来,等于人骑在马上,你的气就是马。西游记里,唐僧骑的那一匹马,就是代表那股气。人若骑在一匹劣马上,想叫它停住,缰绳拉得很紧,马还是乱跑,停不下来,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心虽想定,若气不能定,妄念怎么能停止呢?有许多人情绪不好,身体不好,其实都是气不好的缘故。

无他异念,这时心里什么念头都不要有,就是正意的道理。系意鼻头,把意识挂在鼻头上。这句话,害死了许多修道学佛的人。什么“守窍”啊!“眼观鼻,鼻现心”啊!小心得高血压。还有什么学白鹤,白鹤能活一千多岁,据说是因为白鹤休息的时候,鼻子对着肛门,两气相通的缘故。但我们的脖子比白鹤短这么多,怎么学?所以佛说:众生之愚痴,至可怜悯者也。系意鼻头,不是叫你看鼻子,这要首先提醒你,要注意鼻孔呼吸出入的气,也就是“心息相依”的第一步,使意念跟呼吸配合为一。

出息长亦知息长,你的正意不要离开呼吸,呼吸出来有多长,你自己要能知道。入息长亦知息长,注意这个“知”字,如果你一边在修气,一边脑子里乱想,那就不对了,没有效果。思想和呼吸配合为一,叫安般守意。怎么把妄想抓住呢?只要注意呼吸,呼吸就像是一条绳子,。把这一匹马拴住了以后,等于妄念被拴住了,修行便可以专一,也就可以证入“初禅”。修行的效果是一定会来的。

 

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

呼吸进来有时候是凉的,这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病态,一种是绝对健康的,是自己的热能,也就是“四加行”里面的“暖”相生起。相对的,你会觉得从外面吸进来的空气是凉的,而又觉得那个空气与你不相干。

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你们打坐,有时脚心发暖,那就是“息暖”。不过你们心跟息,两者不能专一,所以东一下,西一下,息自己乱跑,跑到哪里就暖到哪里。跑到丹田就以为是拙火,劝你赶快拨—一九电话,叫消防队吧!(众笑)

佛告诉他的公子: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这个气息,就是楞严经所说的风大,大家应该还记得,楞严经里面的性风真空,性空真风。但这一步牵涉到大乘的修法,暂且不谈。你们不要一心爬高,先要能做到守息才行。能够在静坐时,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记忆力非常好,脑子特别灵敏。

你们一般学打坐的,坐在那里,呼吸时在呼吸,都不知道;昏沉时也不知道;有时意识中有点空灵,又有好几个东西在乱忙,如果不信,你们自己检查看看,根本没有“正意”,这个叫什么功夫啊!你坐一万年也没有用。

最近好多人问我,关于不倒褡,难道不倒褡就是道了吗?哪一本经典,哪一条戒律叫你不倒褡啊?除非真正在修头陀行。连佛自己都要睡的,经典上、戒律上,只教你睡时,要观想日轮在心中,要清明地睡,睡得少,这些讲究是有的。出家人睡,去掉五盖则有之,并没有叫你不躺下来。我说这些话,并不是说不倒褡不对;只是,你如果自认为有这个体能,可以做到不倒褡才行。如果没有这个体能,结果要修道,道没有证到,体力先搞垮了,这个可太不值得吧!我讲的话很严重,是很诚恳地告诉你们。佛乃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我们要做实语者,老老实实地讲话,直心是道场,所以要注意这个问题。

皆悉知之很重要,乃至你躺着睡,也可以注意呼吸,这是同样的道理。

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注意!这里进一步了。后来天台宗把这个法门扩充了,叫做“调息”、“听息”、“数息”,乃至后来到了密宗,叫作修气功、修九节佛风、修宝瓶气等等。道家有句话:“天地玄珠,万气本根。”在身心配合下,气有万种的变化。中国人看相,先要看气色好不好,的确是有道理的。

呼吸沉静到停止了,绝对找不出妄念来,你要起个妄念都起不来,可是这时知不知道?很清明,这是实际的功夫。这时做到了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至于知道的这个“知”,又是什么?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所谓灵灵明明,始终存在。

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这句话就要研究了,从心出并不是从心脏里出来,而是说:心念动了。心念动时,有时觉得与光明放射出去了,那时如有旁人经过,这个人马上会受感染,他的心境就会得宁静,或觉一股热流一样传到他身上来。但这是过程,不是好事,这是做得到的。这时候还没有得定,还早,只是普通静坐功夫而已。

现在科学晓得人体会放光,本来每个人都会放光的,到那时,你的气息停止了以后,那个光芒放射得更大。如果讲有鬼神,那个时候,鬼都不敢碰你,老远看到你就躲掉了,阳气盛极之故。

所以息从心出,并不是息从心脏出来,那是你的心念动了。换句话说,一般人练气功都从心——心念故意造作,学密宗也是,那是你心念构成一个气息出来的道理。

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修宝瓶气时,丹田有一股气,炼到能不呼不吸时,即使把你长埋于地下,也可暂时死不了。

大家注意啊!现在谈的这个路线,都是从鼻子来的,其实我们人体也在呼吸。身体上的呼吸停止了,才算真正入定了。入定时三样东西还在——暖、寿、识。阿赖耶识并没有离开过身体,真正入定了,气息一定充满。气息充满的人,不管多大年纪,身体任何部分,一定都是软的,软化到如婴儿一般。所以入定的人,不能去碰他,只能用引磐在耳边敲。

你们功夫做了一段时间,身体还没有软化,两条腿盘不住,这不是两足尊,而是两足争,打起坐来跟两腿在争、在熬。去年有一位朋友,写信问我打坐的问题,他说他腿坐不住,我回答他:那得功夫与腿争!我们现在用功都来不及,还跟腿去搞这玩意儿!来不及啊!正意最重要。什么姿势都可以的,等功夫到了,两条腿已软化,自然就盘得住了。只要这两条腿的气通了,寿命也跟着延长。你注意!你觉得身体老化一点,僵硬一点,那么你就早准备一点——准备走了。老子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所以也不要有门户之见,在这一套修法上,佛家、道家都行,因为“定”是共法。

有些人日常很忙,注意!赶快多打坐,不要以为忙啊!累啊!没有时间打坐。你要赶快坐,坐到能够住气,那么一个钟头下来,一天都用不完,但是要真正做到了才行。不过有一点要注意!肠胃要空虚一点。道家有两句话:“若要不老,腹中不饱。若要不死,肠内无屎。”当然营养还是要够,肠胃干净,气就容易充实。

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在这物质文明发达的时代,修这个法门,对身心都好,寿命也可延长。你们打坐时,有的人不是会乱摇吗?只要你把意念与呼吸配合为一,气就不会乱跑了。则无愁忧恼乱之想,所以学密宗的讲,由喉轮到心轮的脉打通的人,妄念就不来了,忧愁烦恼自然就去掉了。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具足,大原则都具备了。

罗睺罗闻法后,往诣安陀园,安陀园又译为阿兰若,意即清净的道场。他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余念,系心鼻头。罗睺罗开始修持佛所教的安般法门。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这思惟是在定中,正思惟,并没有错。你们以为应该无妄想,把正思惟也丢掉了,那就错了,大家懂吧!想把正思惟也空掉,是不对的。

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罗云依照佛的教法,入了初禅定,这时才真得大喜乐,发出真正的大慈悲心。

上次提到,自佛法传入中国,为什么东汉之后,隋唐以前,修行证果的人那么多;但在宋明以后,证果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就是修证的问题。

讲到修证事相的问题,要特别提出小乘经典——四阿含经。中国佛教喜欢讲大乘,但真正中国的佛教,是融合大、小乘的;而且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后来的显教与密宗的修法,也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所以这次才特别抽出增壹阿含经的“十念”要点来讲。隋唐以前,学佛修道证果者多,就是因为注重这方面的修持。十念当中,念“安般”最重要。“安般”的修证方法,于后汉时传入:大安般守意经,就是这一个时期由安世高翻译的。

现在继续上次罗睺罗所提出的报告,用安般守意的方法修持,到达不呼不吸的禅定境界。这里已将秘密告诉我们:一定要到达不呼不吸的状态,才能证入初禅。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名、利、财、食、睡等欲,是属大乘范围。小乘范围的欲,是指性欲。关于这点,还会再讨论。佛在三千年前,对于现在人所有的性花样,早都知道,在经典上佛都讲到了。欲念不得断,罗汉果位就证不到。这个欲念甚至包括了遗精,譬如梦中因欲念而有的遗精;同时也包括了各种自慰的方法;自慰,包括意淫,纯粹心理想象的自慰方法。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呼吸到了不出不入时,欲念才可能解脱,这是小乘境界的解脱。

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这时才证入初禅境界。“觉”是生理上的感觉状态,冷热胀饿等。“观”是心理上的知觉状态,每个念头的来去都知道。此时呼吸不来不往,并不是呼吸完全停止,因为毛孔还是在呼吸,脉搏还是在跳动,到达浑身毛孔呼吸“静止”了(不是真的停掉),才称为呼吸不往来。此时知道自己的呼吸完全停止了,这就是”观”的境界。

有觉有观,即由感觉和知觉反应来的,这个反应就叫“一念”。念持喜安,就是心中发生无比的喜悦。“喜”,偏于生理而言,“安”,则是心理上的轻安,此时,身心如坐虚空,这时才证入初禅的状态。

证到初禅的状态,还不一定证到初禅的果位。证到初禅的果位,可以称为“初果罗汉”。至于什么条件可以称为初果罗汉,大藏经中的记述多得很,如果肯花时间加以融会贯通的话,自然就会知道。

修证部分乃南传经典主要精华;学理部分是如是思惟。

大乘见地略有不同,小乘有小乘的见、修、行,这一点要搞清楚。

学禅不离禅定,但不一定要从禅定入手。禅宗注重见地,注重般若。当然仍须修证,没有渐修的根基,如何谈顿悟的成就!

有觉有观再进一步: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

由有觉有观的境界,再进一步证入内心无比喜悦。这不只是口头的高兴,而是看到一切众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内心都是详和的;他们即使有错,也是值得怜悯的。慈祥是内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出于勉强的,所以菩萨“慈悲喜舍”中的喜很重要。不喜的状态久了,整个身体会僵化,气脉就不能通了。

这时专其一心,专在初禅所得的境界,念持喜安,保持能量不放射的状态。气停了,就是道家“无火之为炁”,渐渐的证到:无觉无观,三昧念喜,心中无比的喜悦。这个喜悦的境界就是“念”。此时证到二禅。

增壹阿含经,在三国东汉末年传入,这时佛法注重修持,佛法也很容易被接受,因为一修就有效果。当时西晋的文化相当高。如果佛教光靠学理进来,不一定被接受,但定力与神通一来,知识界不能不投降了。而现在学佛的人,哪里有神通!只有神经。如从禅定入手,就会有神通,个个都有,不足为奇。

无著菩萨一系下来,专讲唯识法相方面的修证,在这一套理论系统下,我们方才讲的,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还在有寻有伺的境界里,还是在第六意识的状态中。到达无寻有伺时,才是这里所讲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心理思想,不再像电子般乱跳动,而进入无寻有伺的境界。可是此时还有境界存在,还没到无寻无伺地,还不到“无心”地,还早得很。“无心”谈何容易啊!如果我们认为万事过了不留意,就叫做“无心”,这样每个人都会。禅宗祖师说:“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隔一重关”。学禅宗,在见地上有莫大的好处,但在修证方面,却有莫大的流弊。凡事的利有弊,这也是一阴一阳的道理。

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

这里又起变化,到了三禅,心头的喜念没有了,守着一种境界——觉知身乐。身体内部所有的气机、气脉,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起了大变化。到了三禅境界,才有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为两腿一盘就是禅。能到达三禅,是要无量功德无量善心,慢慢熏修来的。在这以前,只能略微改善身体现状,做到少病而已。证入三禅后,看以前的欢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样。因为现在才达到至善的喜悦,这是圣贤的境界。

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这时再进一步,证到没有苦,也没有乐;没有忧愁,更没有幽闷。大家要注意,到了苦乐已灭的境界,也还是“念”,所以接着说护念清净,身心内外一片,融化了,证到四禅境界。

这是佛的公子罗睺罗,自己的心得报告。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这时身心毫无渣垢,如婴儿状态一般,要到三禅才能证到这个境界。以前高僧大德,都可预先说出何日死,且临死时身体象婴儿般柔软。或者更高明的,化成一片光,人就消失了;充其量留几片指甲,或一束头发作为纪念。

此时智慧到达了: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同时解脱了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中,知道自己如何来,如何去;得宿命通能知无量忆劫事。四果罗汉只能知五百生,大果罗汉知道的就多了。罗睺罗就是到达这个境界。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一切烦恼诸结,都解开了。

复更施意,成尽漏心。注意这八个字,四禅是禅定功夫境界,如结使未断尽,所以四禅并不就是大阿罗汉,还未证果,到了这个境界时,复更施意,如果念头来了,要更加修持。成尽漏心,就是无漏心。

但是,不能动念不就成木头了吗?不是的,起心动念,用过便休,没有渗漏,没有黏着。有定力的人,尽管一天忙到晚,他那个处在定的境界的本心,并没有动,并且还是光明清净。处理烦恼事,在当时现烦恼相,但心境的光明,则一点都没有动。

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这时,所有的欲漏,有漏,无明漏,统统得解脱。到这个境界时,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四禅功夫到了这个程度,才算得到了解脱。大家注意,心得解脱,这个解脱是修持上的一个境界,得解脱智则是见地。智慧不属于功夫,不属于境界;但是功夫、境界与智慧,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到了解脱的境界以后,还要继续努力,慢慢地得“解脱智”。大家又要注意了,在这一段修证程序中,最后归于“解脱智”。可见小乘还是以智慧的解脱为终究,何况大乘。用大乘的说法,则是大般若圆满的解脱。

到了这个境界,罗汉的果位来了,这个生命就叫最后身,以后不来了。(到哪里去?)这一生,清静的果位已立;世间所有的冤债都还光了,以后不到欲界中来了。这就是小乘极果。但是大乘的道理,这种成就最多经过八万四千大劫,非再回来不可。不回心向大乘,不能彻底了脱生死,只能了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的境界。

这是罗睺罗的修证报告,经上没有记载他修了几年,或几个月。然而佛在世时,确实有人当下证罗汉果,有人三天证果,也有人七天成就。

罗睺罗向佛报告修持经过,佛很高兴,奖励了一番。接着说:「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增壹阿含卷七)。佛说修安般,由调息的方法入门;修成后,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诸根神而通之而得解脱。比如佛学中的四大皆空,要诸根成就了,才“空”得掉,才做到饥饿寒暑不侵,四大才转得过来。

要证得大阿罗汉,还要断三有结使。“三有”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结使就是心理行为,即心理状况、起心动念所构成的作为。这些习气的结使都断光了,才能证得大阿罗汉果。

在佛所提出的十念当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利用呼吸证果,佛的公子也报告了这方面的修证经过。

在增壹阿含经第十一、十二品中,提倡孝道,强调父母之恩难报。由于中印基本文化思想上这个共同点,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就为中国文化吸收,并发扬光大。

第九个是念身。这里的念身法门,是就显教而言,不讲密教。后世的中国道家及密宗,走的是密教路线,偏重于修身的法门。但在最后,往往不知道把这个法门解脱,而过于执著了修身,就是外道。如果知道把这个法门解开,就不是外道。

这里所讲的念身,是小乘的方法,譬如“四念住”中,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小乘所讲的无我,是就现有的生命现象而言,在于提示人们,超越这个层面,取得涅槃。可是流入学术界后,尤其是流入西方以后,认为佛家的无我是断见,不承认有灵魂,也有说佛学是无神论,这真是笑话。

唐宋以前修持证果的人很多,修念身法门的也特别多,如不净观、白骨观两种,都是念身法门。天台宗的止观,采用了呼吸法门,再加上修不净观、白骨观。浙江宁波太虚法师有位弟子,学问非常好,三个月修成了白骨观,把人观想成骷髅架子,观想到每个人都是骷髅,到达二禅境界。后来他告诉我说:尽管出家,欲念还是有。虽然白骨观修成了,但是却觉得“纵然白骨也风流”。

所以白骨观、不净观,要修持到没有欲念,古人可以,今人不灵光。今人觉得白骨也蛮好看的。

念身,观身不净,主要在于去欲。大乘戒律第一条是戒杀;小乘戒律第一条是戒淫,为什么不同呢?

要得罗汉极果,必须先戒欲念。但是,白骨观也罢,不净观也罢,数息观也罢,百千无量法门,差不多都拿淫欲没办法。淫欲之断,就有如此的困难。能先转化了欲念,才能谈修证、禅定。 


  上一篇: 走近美丽的世纪老人----叶曼访谈

  下一篇: 准提法门漫谈--法程师

...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