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开示

十六特胜---南师开示于2007年春节(2月24日)

时间:2017-01-15  来源:胡松年博客  作者:南怀瑾

本文转自胡松年老师博客

 

南公怀瑾老师,自移居庙港太湖大学堂后,一直非常重视呼吸法门中的「十六特胜」之修持,故其在2007年春节与2008年春节期间,都有详细的重点开示。如今,末学将其录音整理成文,在此将其部份发表,以供修习者修持之参考。---胡松年

 

南公怀瑾老师开示

(录音32:26 -  2:05:46 end)

 

我今年九十了,从十几岁起,看了七八十年的中国文化,不管儒家、道家修行的一切,都没有看到一个有基础的人,很悲哀!其实佛家的修持之路,除了渐修与顿悟之外,(别无他法),顿悟是智慧上的「悟道」,这是很高的。《楞伽经》就讲两个法门:渐修与顿悟。渐修是功夫,一步一步上来到达,其实,渐修与顿悟,没有严格分别的界限,顿悟成佛,永远靠渐修之路上来,换句话,渐修是功夫,顿悟是智慧,透过功夫而彻底的到达。这两个,二是一,一是二。所以《楞伽经》提出来,渐修与顿悟,二者是不可分的;到后来《楞严经》出来,也告诉你这个路,说了四句话,《楞严经》结论,我常常提出让大家注意的,「理须顿悟」,道理上虽然要顿悟,「乘悟并销」,悟道了,彻底到了,成佛了,悟也没有了,无所谓悟,就是那么一回事,但是我们一个人悟到了佛的境界,没有经过修持之路,不行!「事非顿除」,所有的功夫是一步一步来的,「因次第尽」,是科学性的,里头有数理,由科学的程序一步一步来。

 

这四句话,《楞严经》的最后,给佛家、道家一切修持功夫,作了结论:「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所以「五蕴」的修持,解脱身、心两方面,解脱我们生理、心理,换句话,拿哲学来讲,跳出物理、哲学范围,求证到大科学的境界,这四句话讲完了。生命大科学,不是开玩笑的。

 

所以我几十年心里想,把这个经典,怎么把它浓缩下来,彻底讲出来,当然最好是走「禅定」,这四句话:「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由禅定的功夫,到达禅宗的彻底悟道成佛。所以我在峨眉山上看完「大藏经」,在找,找这个老师,包括我老师的老师,我们学佛的人有一句话:「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大家根本的、共有的老师就是佛,只有找他!在「大藏经」根据到中国的历史,由印度到中国,找来找去,只有一条路:「禅」,禅修。

 

这一条路的根本,由小乘的禅观而到大乘的顿悟成佛之路。这要找禅宗了,由禅宗倒回去到摩祖师以前,小乘的禅观,怎么修?它有真功夫,真的方法,但后世的人都把它轻易的丢开了,大的功夫用法修证的路线,除了佛说的大经以外,还要追寻大阿罗汉们,佛的亲学大弟子们,都成道了,在他们著作里头,亲身的修持经验里找,所以找舍利弗的著作,找有神通的目连尊者的著作,包括五百罗汉综合的著作 - 「大毘婆沙论」。找来找去,知道了,渐修之路,在后世的禅经里有,例如翻成中文的《般舟三昧经》、《修行地道经》啊,最好找《达摩禅经》,虽然中间的翻译,还有些零碎的,譬如鸠摩罗什法师的《坐禅三昧经》等等,还有几部你们可以查一查,书名可以拿出来,我就不多浪费了。

 

结果,由达摩祖师的这个系统来,推崇达摩祖师的老师,禅宗的祖师到释迦牟尼佛之间,印度有二十七代,到达摩祖师算是二十八代,在中国是初祖,它是一个系统。

 

慢慢反复来找,我找的很辛苦,几十年你们听的很容易了,你们也听不懂,你们虽然也听了,耳朵是塞住的,智慧没有开,听不进去,只听到我讲话声音而已,没有深入,很辛苦,几十年的追寻,追根寻底。慢慢晓得《达摩禅经》重要,但是它不是翻译,是达摩祖师的同门师兄弟,到中国来,对中国一般对修持的,不走根本之路的一种悲观,他浓缩的写出来,所以几十年我很注重他。可是他的文字太古老,而且他综合了很多东西,一时讲不清楚。所以在去年,前年,在上海开始,对他们一两个出家人,包括宏忍师他们四、五个,包括马宏达居士在内所讲的,但讲得不清楚,根据文字讲,都说不清楚那个意思。尤其《达摩禅经》这本书,开始几乎没有人肯看它,因为进门就给你打三十棒,不止哦,进门就打四十个屁股:修行是会退步的!什么会退步?怎么会退步?其实看起来,是讲了三四十个退步的法门,详细分析起来,应该有五、六十个退步的法门。等于《楞严经》讲的,修持有五十种阴魔,有五十种你看不见的,障碍你使你永远不能证入成道,不能明白,这个叫「阴魔」,你看不清楚,「阳魔」是明白的看得见嘛!你受了打击,挨了人家揍了,是看得见的,这个「阴魔」是在暗中,你看不见的。

 

《达摩禅经》开始,也同《楞严经》一样,一直提了怎么样是修行退步,怎么样是修行减少,减少就是打折扣,你进步了十天,打个二折,只剩两分了,打个一折,只剩一分了,不退步但打折扣,再不然,停住在那里,永远没进步,其实所谓讲停住,也就是大的退步,是真正的退步。所以修行不是你们这一般年纪轻轻的青年男女,没有文化、没有程度、没有努力,就想入门搞修行,不可能!你们信信佛,求一点保佑,就已经了不起了!

 

《达摩禅经》提出来四十多种退,退悔的心,像读书一样,读一读考取了,不读了,退掉了;再不然,或是庙子做和尚,或者修行,打折扣了,退、减;再不然,停住在那,讲到停住,我举一句话,让你们注意。你们不是都读过《金刚经》吗?《金刚经》是大乘了,这是走大乘顿悟的路线了,须菩提问佛:「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何应住,如何降伏其心?」怎么样做人?修行?怎么降伏自己妄想心?佛告诉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停留在那个境界上,无所住而生。你学密宗,念佛,修禅定,修别的法门,永远盯在那个上面,已经不是了,「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大乘了。所以菩萨的五十位,十住、十回向…,停留在那,一切宗教家,包括和尚,尼姑,道士,道姑,神父,牧师等等,宗教界都停留在宗教路线上,所以十信、十住、十回向、十行,才到了菩萨十地。像你们诸位青年男女们打坐,住都住不了,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是「退」就是「减」,「住」还谈不上呢!

 

现在我们回到《达摩禅经》,它首先提出来这些「退」,你一看,就会头痛看不下去了,还没有讲修行,先警告你会退步的。警告完了以后,所讲的,次序逻辑是零乱的,东一句西一句,把大阿罗汉应该修持的经验告诉了你,在它看起来,很有组织的,但我们现在来看,次序很乱,要用头脑看,我反复反复看了几十年,加上自己的修持体会,「哦!是这个道理」。

它也提出了「六妙门」,根据小乘经典,提出来了「六妙门」:数息、随息、止息、观、还、净,六个要点,其实根据佛的小乘经典,至于这六个要点做功夫怎么做?除了四个人知道,看这个呼吸往来,数呼吸以外,后面根本不知道,连「随息」怎么样「随」,也不知道,跟着鼻子呼吸的往来叫「随息」,那影子都没有!我讲「影子都没有」是台湾的国语。所以我说「六妙门」不算。那我中间跟你们讲的呢?譬如这个有记录,现在我把这个全套的记录,今天起交给刘雨虹老师,由赵云生负责收录这个记录,交给刘老师,要仔细的把它归纳、编纂起来了,这是今年开始做的大工作,其他的小事,编什么书啊、讲什么啊,都不要管。这是为生命科学、修持之路做的一件大事,免得我自己写了,实在做不下来,像当年写一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可是你们准备完了,我满意不满意呢?那在我!也许我看了不满意,全部给你作废了重新来过了。也许我满意。这个满意不满意,没有私心哦!无关我个人情绪,是如何为了利益大众,是这个目的而出发的,不是为个人文章写得漂亮、逻辑讲得清楚就行了,不是这样的,我不喜欢讲逻辑、讲高深的,像我现在讲话,也很土啊!可是这样土讲话,老实讲,以你们听了我那么多年,听懂没有呢?对不起,我看一个都没有听懂的!同样的道理,譬如你们出家、在家的跟我很多年,也没有听懂。

 

可是在《达摩禅经》主要以外,「六妙门」只是一个原则,我已经把它推翻了,不是推翻了不要哦!这是佛说的大原则,你不要采用这个做入门,你搞不清楚,他们出家同学跟着我的听了也不懂,进入「昏昏睡梦界」,何况你们在家的,出家的都听不懂,你们在家的更不懂了。譬如中间重要的,在《达摩禅经》里所引用,我没有提出来,我把它提出来,一个是「十一切入」,一个是「十六特胜」。从古代罗汉,他们的经典重要啊!把它拿过来,《达摩禅经》也在说明这个,不过它提的,因为古代罗汉们,讲着《达摩禅经》的佛陀跋陀罗、达摩祖师他们,认为这个太清楚了,认为是这个不需要再提,应该已经懂了,可是,我们在后世人不懂,必须要解释。

 

佛学有个名词,「十一切入」,这个「一切」和现在的物理光学、量子力学一样,随时穿透你进来,叫做「十种一切入」,就在这个「入」上,我当年在峨眉山上看经,一直下来,几十年修持,慢慢渗透,悟进去了,是这样!是这样!还要求证,怎么叫「入」呢?譬如「十二因缘」,我看这里出家、在家,能背出来的不到五个人吧?最多六个人。

 

「十二因缘」,是非常重要!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重要的来了)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先讲这七个吧。大居士李传洪啊,你们这些大学者,知道不知道啊?譬如我考史诗仁,绝对答不出来;譬如考孔子的后代 - 孔军,一定不知道。我都讲过,你们也不记。

 

前面三个,一念「无明」就不提了,生命从哪里来?这个根本是什么?在「十二因缘」里,这个根本用一个圈圈编号在那里,这个没有讲,不可思议,你搞不清楚是唯物唯心的。「行」,宇宙是个动力。生命投胎来是个动力,这个动力从哪来来?暂时不提,叫「一念无明」,你搞不清楚,不明白,透过这个搞明白了,这就大彻大悟,成佛了。这一念的「无明」,宇宙有个万有的生命功能在推动,这就是「行阴」,推动下的,再发起,有个能量在转动。拿现代科学,它是量变也是质变,「质、能互变」,与可以说「能、量互变」,「质」和「能」互相在变动,这就牵涉到现在科学名称了。量变、质变,形成一切变,譬如我们看打开电视就看见了,前面那个影像事实上已经变去了,演戏已经没有了,这个量变、质变,我们看到的是真的,这个世界的万有动力,因为电视后面有个电源啊,那个是「一念无明」来的,这一点我在这里不跟你们讲了,你们这一点的科学知识比我还差,不要提了。

 

这边「行」一动,「识」,你心里精神意识就知道了,起作用了,「无明缘行」和「识」,两个是连着的,唯心和唯物两个功能,心、物互变,质、能互变,质、量也互动,是分不开的,入胎了,马上产生生命,「无明缘行」,「行缘识」,意念动了,所以拿物理学家来讲,你这个「行」是唯物的,行动,那个动能在前面,心意识经常在第三位哎。但是第二位「行」是心物同元来的,就变出来一个生命。拿人来讲,入胎了,它没有叫他「入胎」哦,佛说的非常科学,叫「名色」。一入胎以后,这个生命第一个来,中间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理性,叫「名」,「名」是理念 ;「色」是唯物的 - 地,水,火,风,空,理念和唯物的两个结合了,叫「名色」,非常科学,可惜你们不是科学家,要是研究科学的,我要向你们请教,要用什么名称,才能说明清楚。

生命变成「名色」以后,统统受唯物影响,「六入」,六种东西插进来,像根刺一样,穿透你里头来,哪六种穿透呢?「色」,光色,物理的;「声」,声音;「味」,气味,味道,咸淡苦辣酸;「触」,马上感觉到不同;「法」,里头有个法则在转动。所以,「十二因缘」叫「六入」,六种进入来的,但是,佛学告诉你,这「六入」还只是简单归纳,严格讲有「十入」,「十」,有十种,「一切入」。这个「十」字,再一点(一个句号),「一切入」又是个句号。什么地方它都钻得过来,哪十种?地,水,火,风,空,青,黄,赤,白(光),加一个意「识」,物理世界,九个成分、作用,;精神意识,一个成分,共十种。十种「一切入」,进入,透过来的,生命才能成长,才能维持这个宇宙现象。

 

有了这个「六入」、「一切入」,才有「触」,感受、感觉,比知觉还严重,你们坐在这,腿不是痛了吗?尿不是来了吗?它触动你,你就受不了,有「触」就有「受」,就有感受。

 

现在为了「十种一切入」,你先要有认识,你打坐来,所谓光线、空气等环境,一切外在的,统统影响你,你说我坐的很好、安静,你受骗了,你自己都没有看清楚,你坐的好,也是十种「一切入」在变化你,你以为有功夫在修道啊,根本没有认识。

 

因为有感触,有受,走到「后天」了,我们习惯于接受这个感觉,在抓,由「受」就「爱」,喜欢它,「爱」就「取」,拼命抓,男女两个抓爱情,所以我说什么是爱情,由「爱」就缘「取」,「取缘有」,生命的「有」,「有缘生」,生命活着,最后「老死」,「老死」以后,又是一念「无明」,转到那个「不知道」里去了。永远在轮回。

现在不是在讲「十二因缘」哦!我的讲法的路线,是停留在什么地方?介绍你《达摩禅经》,先要了解十种「一切入」,《达摩禅经》没有,我特别抽出来告诉你。然后你进入「十六特胜」的修持,我讲「十六特胜」,有前言,前年在上海,去年在上海一半、庙港一半,到现在,我都在讲到这,后面没有动,为什么不动?你们实在没有办法证入嘛!不管你用功怎么好。

 

现在下坐休息五分钟再上座,不要讲话,不要散乱。(1:15:23)

……

讲到十种「一切入」,十种「一切入」,还记得吗?青、黄、赤、白,这是光色的变化,我们学佛学科学,光色有黑与白,为什么不提呢?这要学过光学知道,黑是一切颜色的综合,白是一切颜色的……,它中间的变化,变成一切色相,青、黄、赤、白,包括了七彩、十彩,是光的作用。这个光哪里来的?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有五大的变化,地、水、火、风、空变化出来的,非常细密、复杂,这就要研究物理、化学等等才知道。为什么我们起来屙尿呢?因为身上吸收的水分,不只喝汤,喝茶进来,你坐在空气里,空气里的水大会穿透身体,地水火风都在穿透,你里头的生命是生灭法,和我们的思想一样,一来一去,马上散去,马上穿过来。你身体不健康,四大走不通,气就走不通,风大走不通,障碍、衰老,病了。你火大不够,没有温度,水融化不了。所以,这里头多少功夫,多少方法啊!

 

先要了解「十一切入」,都进入,我们身体离不开五大:地、水、火、风、空,平常只提四大,不提「空」,因为「地、水、风」,都在「空」中转,这个「空」是有相的空,不是无相的,是物理世界的空,不是般若的那个「空」,般若那个空,是理念的空,它是无相的,所以翻成中文,看到这个空与那个空,混淆,你搞不清了。这四大在里头,所以你的生命会衰老,随时在变化,随时在辐射中,但是非常复杂,配合你的思想、个性,喜、怒、哀、乐、贪、嗔、痴、慢,各种心理的变化,四大的变化是非常大,所以每个人,每个众生,生下来,没有一个思想是相同的,他的业报的行阴,统统不一样,非常细。你修行认识这个,清楚了,再去修行变化,不是说,在那里学打坐了,我坐了几个钟头了,坐了三年了,我在参禅了,去、去,笑话!所以人家跟我谈这个,我就看他,不但看,我肚子里还在笑,笑得打弯,你影子都没有,谈这些。

 

先要了解了这个,你再了解「十六特胜」,我讲的还是很粗的,初步哦,但你初步有这个基础,你可以谈修行了。要有这个认识。千万注意我这个话。

 

然后它「十六特胜」就不用六妙门,什么数啊、随啊、止啊、观啊,都不来,「十六特胜」有个特点告诉你,修行的,走上快速之路、证道之路,「知性」,你那个能知的,知道的「知」,这不在「十六特胜」以内,最后幕后的牵动,都是它。所以「十六特胜」,你们听了?好像下午都听过了?这两天听过了?有人听过好多次,这里老同学,都背得出来。……

 

「十六特胜」名称,「特」特别的,「胜」殊胜,特别的胜,胜利的,赚钱的,不是蚀本的。

一、「知息入」,什么是息?,呼吸往来,安那般那,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你要懂了这个呼吸观,就懂了动与静,宇宙间只有两个事,一动是一静,在物理世界,是一动一静,在身体上,就是一呼一吸。换句话,在物理,一去、一来;一个白天、一个夜里;一个清醒、一个睡着,等等,都是相对的。所以叫你知道「息入」。「息」最粗的是鼻子进出的呼吸,最容易认得了,为什么用呼吸来修呢?因为五大地、水、火、风、空,「地大」是物质的;「火大」是温度;「水大」是液体的,温度和液体没有关系;「风大」,我们晓得是气,你认得气吗?气在我们禅堂里,没有风,有风没有?你感觉的那个,就是风,一点风没有,你有感受的,那个就是气,「风大」;「风」的后面是「空」。「风大」和「空大」是一组;「水大」和「地大」是一组,「火大」配合那个一组一组的,可是这四大,大乘佛学告诉你,《圆觉经》、《楞严经》都讲过,四大性离,这五大都在「空」中,它不是组合在一起,到「风大」一来,风力强了,把水吹干了,水站也站不住了,它退到「空」里头去了;当「水」太强了,「风」就吹不进来,水与火,每个单独的性能,分开的,不是一体的,它的能量、它的作用,物质世界不一样,这四大都在这个空中,虚空的空,不是般若的空。所以你认识「一切入」,你知道现在鼻子气进来了,「知息入」,进来,不过这个里头程度就多了。

「六妙门」告诉你,有气,气进来由鼻腔到肺部,属于「喘」,喘气呼吸,拿现在讲是呼吸系统了,老年了体力衰了,生病了,只有一半还不到。全身的气进来,遍身,那个叫「息」了,呼吸像婴儿一样,整个是充满的,那个是「息」。那个不是完全鼻子呼吸的气了,呼吸的气等于像打火机引一下,它那个本能的自己全身充满。再进一步,像婴儿状态打坐定了,鼻子呼吸好像不动,很久才来一下,很短一下,那是接近胎儿在娘胎的境界,那个息,就是生命的「真息」了,所以道家体会到这里,有一句话,「先天一炁从虚无中来」,空的,它自己进来,进来出去,很难懂,都要用现代科学,物理来说明。所以我说「六妙门」,那是最初的,那是大原则,也是最轻的,你不懂。

所以用「十六特胜」来让你进入这个门,「知息入」,这一知,每一念,每个呼吸进来、出去,没有与「知性」离开,你说我这一下没有感觉到,那就不算了,不是白修行的。念念在「知息入」,念念在「知息出」,这个「出」,不是气进来出去了,你感觉到外面的四大、五大,「一切入」进来都知道,你身体内部也是个唯物作用,它有放射的功能,你出去自己也知道,这叫「知息入」

第二个,「知息出」,你心念随时在这样,才是修行,在这打坐,在这修禅,心里在打别的思想,呼吸也配合不上,你修一万年,也白修啊!不过是打打坐,身体有点好处而已啊!所以这要找「知息入、知息出」。

「知息长」,这一次,这个息进来比较长,到达身体哪一部分都很清楚。「知息短」,这一次进来,知只到了哪里。「知息长,知息短」,「十六特胜」还只讲了「长,短」两个,因为古人有智慧,修道是真的,他清楚。现在《达摩禅经》再告诉你,长短里头麻烦了,有长中之长,短中之短,有长中短,有短中长,你看,多复杂!每个气息进来,所以做医生的,尤其做中医按这个脉,中医先讲「望、闻、问、切」,那个「问」,就是按脉听他的呼吸,等于西医拿听筒听他的心脏跳动,有时候「长中短」,西医只听心脏跳,中间没有详细分别,有的跳,是跳哦!这种有长短差别,「长中之长」、「短中之短」,「短中长」、「长中短」,清清楚楚,自己打起坐来,几个人修行到这一步啊?哈!能够到这一步,不错了!你们这样叫修行?

刚才讲到「知息入」、「知息出」,但是,任何一点没有离开过「知」,两者是配合的,不是光数呼吸来去,知道随,跟到旁边也是随,追随在一起。「知息长、知息短」、「知息长短」,这里头长的、短的,都要搞得清清楚楚。那就是「六妙门」数、随、止,你心和息配合,停止在「息」上,这叫没有散乱了,专一的,是清楚的不是昏迷的。慢慢的这个里头严重了,你感觉到腿酸、屁股胀…,身上有障碍,呼吸达不到长短,达不到顺畅,达不「知息」的境界,它一点一点把细胞整个的神经都抽掉,都拉出去了,都给你放掉,绝对轻松自在,像婴儿状态一样。这个里头细得很了,这一点,要讲的话,须很长的时间了。

「知息长短」以后,然后到达心息专一,就「止」了,脑子永远清楚,有个「知」哦!昏沉了、睡着了、无知了,你呼吸和息已经分离了,这两个早就分家了,死亡的时候,你的呼吸和知性,早就分开了;生病的时候也分开了。它两个配合为一的,所以道家形容像男女双修一样,两个组合在一起了,分不开了,不过这只是形容词,一般人却把它弄到「男女双修」,乱七八糟上面去了。

「知息长短」这一段,很细喔!我现在大概跟你讲,都到了整个身体的障碍,统统打开了,这个时候,当然得到了「暖、顶、忍」、「四加行」法门,四种加行法门。整个身体是温暖的,有快感的,连腿、连每个细胞都是温暖的,内部没有障碍;「顶」从头顶到虚空,天地合一的;「忍」,切断一切妄念,清净了,清净不是不知道哦,完全知道,知道是绝对的清净,那不是你想象的清净。「暖、顶、忍」后,才达到「世第一法」,在肉体世界范围、物理世界,第一等了,不过还是凡夫。

然后进一步,哎!刚才讲到哪里啊?……报报看!第一个是什么?(众答:「知息入」),第二个?(众答:「知息出」),第三呢?(众答:「知息长短」),第四呢?(众答:「知息遍身」),第五呢?(众答:「除诸身行」)。

「除诸身行」,这个时候,身体的感受障碍都丢掉了,身体还是身体,知道的,无病无痛,觉得这个色身是绝对舒服的,「除诸身行」,身体之障碍没有了,你去问问修行人,不管修行几十年,「几人到此逞英雄」啊!都被身体障碍了,什么障碍?就是「十二因缘」里的两个字,「触、受」,懂吧?触、受障碍,「受」,分「苦受」,我们平常打坐也在熬哎,是苦受,没有「乐受」哎!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共三种。心理上有忧、喜。

「除诸身行」以后,这个「受」就不动了,生理上的「受」,就没有障碍了。等于史XX说,在这里熬腿,他很发心,不是恭维、奖励他,他为了供养别人,到处花钱,去年在台湾,租像这样大的一个房子,花了一百万,给人家修行一年,我听了好笑,我说他了不起,功德无量!他自己也不用,租了给人家修行,一百万喔!,白花了一年,小猫两只、三只的,空着一年,他还想租下去,我叫他赶快停了,一百万没有地方用,拿给我花嘛!买烟给我抽也不错啊,他就干这个事。不然你在那里熬啊!换句话你搞个禅堂是给人家下地狱哎,「哎哟,我的腿,妈呀,熬死了!」。一百万台币出掉了。他还不止这样一次,所以他这次来客气的很,三天就要走,为什么?他非常讲礼,「老师啊,你又不收钱,我又吃、又住、又哭,我不好意思,我走了。」给我骂一顿,「干什么?」他有一个理由,飞机票到期。我说:「你来回飞机票到台湾多少钱?不过四五千嘛,我给好不好?」这一下我将他一军,他没有办法了,「是是!我留!」,还买我的面子留,你看这个傻瓜。他不要要修行吗?处处讲人情、面子,烦恼、妄想、分别心一大堆,你修个屁的行啊!这两天给我逼得好一点点了?不知道!所以修行到达「除诸身行」,身体没有障碍了,你就在这里好好做功夫,我就三天做到「除诸身行」,那我就向你顶礼了,史XX了不起,你不是死人!也不是做不到哦!你说这个里头一定要多少时间?也不一定,要看你的专心、毅力,看你理论懂得多少。

「除诸身行」以后,才去掉了身体这部份的障碍,「地水火风」的初步一点。

「受喜」,这一下明白高兴了,心都开了,无比的喜欢,所以道家讲,「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心里打开了。

「受乐」,身体上的快乐,「受喜」是心理上的喜悦。享受到这个父母所生的四大之身,原来不是痛苦的,有乐感在内,我常常告诉大家,比男女性交的快感超过一百倍,乐感起来了。哎!没有离开过「知性」哦,「知喜,知乐」。

然后下一个是什么?「受诸心行」,才看清楚自己的思想,研究自己习气的毛病在哪里,贪、嗔、痴、慢,贪财、好色、还是想那个乱七八糟的,唯识的道理、心理行为,都在这里看清楚了,起心动念,自己习气的毛病,爱急性的、爱慢性的,一点一点看清楚了。觉到心里的行为,「受诸心行」,是不是?。这样「十六特胜」讲了几个了?(众答:「八个」了)

「心作喜」,这时还才转过来,讲「唯心」了。「心作摄」,念头专一了。贪、嗔、痴、杂念、妄想、一切的习气、是非、善恶,分别,都去掉了,「心作摄」,专一了。

最后呢?「心作解脱」,念头完全空了,空了不是无知哦!是那个「知性」扩大,无所不知、清楚,是这一部份。下面一半,是心理的功夫,由生理四大呼吸开始。这样得道了没有呢?没有!要怎么懂得佛法?这里开始,「止」,这里得止、得定。由「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开始,一直到「除诸身行、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到「心作摄」,归一了,再到「心作解脱」,念头空了,这是彻底的功夫了,真正达到空念。那才谈到禅宗讲的「一念不生全体现」,清清净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可以得解脱了。

那后面干什么?由止、定起观,这是智慧了。「观无常」,物理世界,精神世界,身、心一切都无常,不是永恒的,无常讲现象,你前面得的功夫、得的定境,一切所有的这些,都是无常,都不要让它停留,刚才我提《金刚经》,佛告诉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其上。

然后「观出散」,一切都放了,连身心都放了,定境界也放掉,你觉得内外一片光明,没有身体的障碍,「出散」,和宇宙、虚空合一,道家形容这种叫「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都是空的,换句话,禅定境界是「空无边处定」,「出散」,一切呼出去,所以我平常教你们身体有病、有障碍,多注意呼气啊,把它呼出去。我的那个儿媳做瑜伽,这两天来尽给我磕头,「爸爸,完全靠你,学了半天,你教我把呼吸放掉,我还教他们,他们都得利益了。不然以为练瑜珈,修气修回来。」我说:「那完全错了。」「出散」就是布施,一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

「观离欲」,这个时候不是男女之欲了,一切的欲,世间的功名富贵等等,一切都沾不住了,真正的离欲了。所以《金刚经》须提提说「佛啊,你说我是离欲第一....」还有功夫没有?有啊,那是大阿罗汉境界。

「观灭尽」,灭掉了什么?关闭了「感觉、知觉」两个大门关掉了。「灭尽定」,大阿罗汉的「灭尽定」,灭掉了什么?受、感觉,想、思念。那你说这个时候没有思想,那就变魔头了?是智慧般若了,无所不知,无所不想,没有凡夫的妄想了。到达阿罗汉的「灭尽定」,究竟无了没有?没有!最后一个「弃舍」,还要丢,才进入佛菩萨境界,证得菩提、得道。这叫「十六特胜」。

今天是第一次给你们讲,那么多年,今天是第一次,记住!今天是丁亥年正月初七,2007年。再后面才讲到「四禅八定」,真实的功夫。所以太湖大学堂,今天说去禅堂,我下午讲,晚上有重要的课跟你们讲,可以说我九十年来是第一次,真实的把修行的程序的道理,给你讲清楚,有缘的听到,没有缘的就过去了,你们捡一点走,不要去乱吹哦,吹不好害人,吹得好你会利人,看你吹得怎么样。

《达摩禅经》讲这里,就转到「白骨观」了,两大甘露法门,第一个是呼吸法入手,然后讲到白骨观、不净观,是禅宗祖师,也是五百罗汉迦叶尊者佛陀下来,两大甘露给你灌顶。这个任务交给宏忍师、刘雨虹老师,马宏达配合,记录呢,由赵云生,包括去年、前年的,收拢来,都在这里,宏忍师等一下交给他。慢慢整理出来,重复的拿掉,整理次序详细的编好了,一段一段,一点一点讲清楚,然后看了你们好去修行。所以我说今天这一天,是丁亥年正月初七人日讲的,「安那般那」修法,禅定修法,第一步的重点,告诉你们,不是在那里盲修瞎炼,光靠笔记研究佛学,有屁用啊!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2:05:46)……

 

胡松年老师博客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4afa0e0102x64a.html


  上一篇: 南师开示:圆明清静就是禅

  下一篇: 南怀瑾老师:修行人如何选择外在环境!

...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