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南怀瑾老师 > 南师开示

南师: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

时间:2020-01-17  来源:敦众文化  作者:
 
“上善若水”
中华传统美德的概括,
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它的意思是:
最好的品格,
最高的修养,
是像水一样滋养万物,
而它自己无所争夺。
 
老子 曰: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南师亦说:
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
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
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拾 趣 小 故 事
麻醉
 
 

胸襟宏大是很难的,并不是肺活量大,也不是胸围宽,而是思想上器量大,对什么都不在乎。

 

曾经有一个人,手掌都被机器压伤了,送到医院去,那是在几十年前,医疗技术、设备、药物都还落后。医师诊断后,告诉他要从上臂胳膊部位切除。

 

他问如果不切有什么后果,医生说,不切可能有生命危险,他就吩咐医生替他切。小医院一时找不到麻醉药,他叫医生不必上麻醉,动手术硬切好了。他就自己坐着,伸手给医生做割切手术,痛得他全身直冒汗,可是一动也不动。后来只说了一句话:“切快一点好吧。”这是他痛得太厉害时说的。事后有人问他,失去一条手臂伤心不?他说,这有什么好伤心的,反正伤心也得切,不伤心也得切,已经切得够痛的了,如果再加上伤心,就太不合算了。

 

这就是“嘐嘐然”。虽然这是一件小事,可也得靠宽大的胸襟和器度。有些小姐们,看见一只蟑螂,也尖声高叫连眼泪也掉下来,吓成那个样子,就和“狂”极端相反了。

 
 
俗话说:
“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
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
宁愿自居下流,
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
 
1
学习水的胸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例如古人所说:“到江送客掉,出岳润民田。”只要能做到利他的事,就永不推辞地做。但是,它却永远还不要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俗话说:“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

 

因此,古人又有拿水形成的海洋和土形成的高山,写了一副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指标:“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但在《老子》这一节的文言里,要注意它“几于道”的几字,并非说若水的德性,便合于道了。他只是拿水与物不争的善性一面,来说明它几乎近于道的修为而已。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这就是说明水性至洁,从表面看,虽能藏垢纳污,其实它的本质,水净沙明,晶莹透剔,毕竟是至净至刚,而不为外物所污染。孔子观水,却以它“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来说明虽是不断地过去,却具有永恒的“不舍昼夜”的勇迈古今的精神。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的圣哲来看水的赞语,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但在《老子》本章讲修水观的水道,除了特别提出它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之外,又一再强调地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作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作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作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老子他说》

 

2
要效法地的胸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大家太熟了,这又是人文思想。乾卦代表天,行是运动的意思,这是教我们效法乾卦。

 

道家老子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修养如效法大地一样,地给我们住,给我们生长万物,供给我们食,我们一切都靠土地,人类没有土地就完蛋了;但是我们还给土地的是粪便垃圾,可是土地并不计较,照旧生长出东西来供我们食、用、享受,所以人的胸襟要效法地。而地是靠什么能够这样?靠宇宙,靠天,而天则只有付出,没有收回去,像太阳一样,只放射出来,并未从地上吸收什么。而宇宙却是效法道,道是什么?是自然的,没得什么效法了。总之是教我们做人的精神,应效法自然的法则,只有付出,没有收回。

 

这是老子所讲的“道”的精神,也就是《易经》上的“天行健”。天体不断在动,永远在动,天休假如有一秒钟不动,不必要用原子弹,整个的宇宙都要毁灭掉了。第二句话“君于以自强不息”,正如老子所说的意思一样,做人要效法宇宙的精神,自强不息。一切靠自己的努力,要自强,依靠别人没有用,一切要自己不断努力,假使有一秒钟不求进步,就已经是落后了。

 

——《易经杂说》

 

3
至中至正的胸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孔子对九二爻的解释,是讲一个领导人的风格德性(当然所谓领导人,不只是最高的领导人,一个小单位的主管乃至一个家长,都是领导人),有如龙的德性,是至中至正。人要达到至中至正,先要养成胸襟的伟大。

 

以西方哲学而言,要绝对客观,平常的话都要讲信,平常的行为都要小心,要防止自己产生歪曲的思想和不正确的观念,随时存心诚恳,对于世界有了贡献,乃至挽救了时代社会,自己并不骄傲,并不表功,不认为自己了不起,有很厚的道德,又能普遍地感化别人,这是九二爻爻辞的意思,这是领导人的修养标准。这里孔子把九二爻的爻辞完全解释成人文思想的修养,要做一个领导人,便要中正、存诚、信言、谨行,功在天下也不傲慢,能够普爱天下人,这就是九二爻的意思。

 

——《易经杂说》

 

4
不怕得失的胸襟

 

“当死不惧,在穷不戚”,所以真正的道家看得很通达,无所谓了与不了,对贫贱的遭遇也看得很平淡,没有忧愁,就有这样豁达的胸襟。“知命安时也”,他了解生命的道理,顺时是生命的自然之理。“其使多智之人量利害,料虚实,度人情”,因此了了生死的人,看通了这个自然生命的规律,这是智慧高的人,在《列子》里称之为“多智之人”。这些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处世做人,计量利害关系以及虚实的道理,了解人在这个社会上一切的情况。“得亦中,亡亦中”,这个“中”字念“仲”,打中了,就是有所成就也对,失败了也不错。

 

“其少智之人不量利害,不料虚实,不度人情,得亦中,亡亦中”,笨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计量人类世间的利害关系,不懂人情世故虚实的道理,成功也行,不成功也行。因为成功与失败没有绝对的标准,是根据人自我的观念、利害的道理而下断语。因此说“量与不量,料与不料,度与不度,奚以异”!所以我们的人生,大家都打虚实的主意,什么事情都估计一下,就是量;什么事情预先判断一下,就是料;度就是猜想,一个事情还没有实行先猜一猜。其实猜与不猜都是一样,因为他的遭遇属于定业的命定。

 

“唯亡所量,亡所不量”,所以要一切放任自然,生命自然之理就是自然地活下去,也就是上一次我们讲到生命的目的就是活着。活到差不多了,要跑路就跑路了,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个样子“则全而亡丧”,一切什么都有,很满足,“亦非知全,亦非知丧”,满足也不知道,丧失也不知道。所以“自全也,自亡也,自丧也”,一切成败得失,都是很自然的现象。这是补充上次的观念,简单明了地把它说完了。

 

——《列子臆说》

 

5
包容万象的胸襟
 

“常”并不全等于永恒,一个人不知常,那就要从自己的生命回过头来找。“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也就是说宇宙生命的来源,本来是清虚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何必对什么事都抓得很牢,不肯放手呢?其实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抓住的。你别刻意去计较,整个宇宙万物,本来都属于你嘛!人家问我,怎样学布施才不过分贪心营利集财?我说:“地球都是你的,你为什么不布施。”反正达观不犯法,地球也是你的、他的、大家的,也是自己的。这是知常。我们生命的本来,不生不灭,对这不生不灭的本源,要把握得住,认识得透彻。“不知常,妄作凶”,醉生梦死,盲目人生,那将没有好结果的。

 

知“常”要把握住道的本源,才懂得做人,才懂得做事。知“常”便能“容”,胸襟可以包容万象,盖天盖地。因为有此胸襟,智慧的领域扩大,不可限量,故说 “容乃公”,自然做到天下为公,毫无私心。

 

即然能“容乃公”,当然“公乃王”。王者,旺也,望也,助也。一切万物皆欣欣向荣,活活泼泼,彼此得助。命相家常告诉看相的人,依你八字要做某一件事,需选某一个自己的“旺相日”。是初一,还是十五?比如说,某人属火,而木能生火,那么那个属木的日子,便是他的“旺相日”。“相”是辅助,帮助的意思。在五行中,各人有各人的旺相日,你的旺相日对你比较有利,对于他人,那就不一定了。

 

“公乃王”,此“王”并不一定作王解。照现代意思解说,一切为社会,佛家则言一切为度众生;忘了自我,处处为人着想,你度众生,众生亦度你。若用一般合作的标语说,那便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你为人人,人人为你,最后不分彼此,都是一样的。“公乃王,王乃天”,就符合天地自然法则。天地生长万物,日月照临万物,公平无差,并不计较报酬,这是“天乃道”的自然法则。

 

有天地一样无所不包的胸襟,便合乎道的原则,那么才能“道乃久”,源远流长,长生不老。佛家所说的“无我”,就是“大公”,就是“天道”。明白了天道,就“没身不殆”了。“没身”,是说我们这个生命,活到最后一口气不来,死后骨头化成灰尘,肉体了了,但是生命的精神却永远常存。长生不老,它的重点,全在 “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上。

 

——《老子他说》

 

 

6
和光同尘的胸襟
 

老子说:“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愚”,并非真笨,而是故意示现的。“沌沌”,不是糊涂,而是如水汇流,随世而转,但自己内心清清楚楚。有些人学道家学坏了,故意装糊涂,却走了样,弄巧成拙,反而坏事。所以,这种外昏内明的功夫,不是随便装疯卖傻便是有道的。一个修道有相当体悟的人,他可以不出差错地做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昭昭”,就是高明得很,什么事都很灵光的样子。一般俗人都想这么高人一等。相对地,“我独昏昏”,修道人不以为聪明才智高人一等,给人看起来,反是平凡庸陋,毫无出奇之处。“我独昏昏”。同时也说明了修道人的行为虽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因此给别人看成傻子。并且,“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普通人对任何小事都很精明,事事精打细算,但是我倒是“闷闷”笨笨的,外表“和光同尘”,混混饨饨,而内心清明洒脱,遗世独立。你们要聪明,就让你们去聪明,你们到处吹毛求疵,斤斤计较,但我倒是无所谓,视而不见。

 

再者,一个修道人的胸襟也要“据兮其苦海”,像大海一样,宽阔无际,容纳一切细流,容纳一切尘垢。儒道两家都一样,要人胸襟宽大,包容一切。这就得学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然后自己的精神思想才能从种种拘限中超越出来。

 

“飉兮若无止”,这种境界,要自己住在高山上,方能有所体会。“飉”,不是台风,而是高雅的清风,如空中大气清远徐吹。这很难用其他字眼来形容,“天风朗朗”,或者堪作相似的形容。尤其身处高山夜静时分,一点风都没有,但听起来又有风的声音,像金石之声;尤其在极其宁静的心境中听来,在那高远的太空里,好像有无比美妙的音乐,虚无飘渺,人间乐曲所不能及。此即庄子所讲的“天籁”之音,没有到达这个境界,是体会不出的。

 

如此,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有道人的生命情调。“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一般人对人生都“有以”,都有目的,或求升官发财,或求长命百岁。而以道家来讲,人生是没有目的的,亦就是佛家所说“随缘而遇”;以及儒家所说“随遇而安”的看法。但是老子更进一步,随缘而遇还不够,还要“顽且鄙”。“顽”,是非常有个性,永远坚持不变。“鄙”,就更难做到了,所有的言行举止,非常给人看不起,糟糕透了。

 

譬如,民间流传已久的《济公传》,其中主角济公和尚,他时常弄些狗肉吃吃,找点烧酒喝喝,疯疯癫癫,冥顽不灵,人们都瞧他不起。你说他是疯于吗?他又好像清楚得很,你说他十三点,有些事却又正经八百。一下由这庙趱过来,一下被那庙趱过去,个个庙子都不欢迎他住。“鄙”到这等地步,他却是最解脱、最不受限制的人。这一点,一般凡夫是难以理解的。

 

——《老子他说》

 

敦众好书推荐

点击图片购买

 

 
点击图片购买
 

 

抖音搜索“敦众文化”或打开抖音app扫码即可关注

640(8).jpg 640(8).jpg


  上一篇: 南怀瑾:处处让人在前,万事退一步,才是人生的常胜之道

  下一篇: 南怀瑾先生:做个好母亲,便是大事业

...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推荐资讯